第08版:副刊·人物
<上一版
谢芳:永不落幕的“青春之歌”
新中国“22大电影明星”之一的著名表演艺术家谢芳于2024年12月19日走完了她89年的人生历程。她在其60余载的电影生涯中,在 《青春之歌》《早春二月》《舞台姐妹》《山花》《泪痕》《第二次握手》《李清照》《九九艳阳天》《血,总是热的》《明姑娘》等影片中,以自然真挚、质朴无华的表演风格,成功塑造了一系列鲜活生动的银幕形象,荣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电影艺术家、中国文联终身成就电影艺术家、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金凤凰奖终身成就奖等荣誉称号。15岁参加文艺工作 谢芳1935年冬出生于湖北省黄陂县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神学院的传教士,母亲是中学语文和音乐教员。她是家里的第9个孩子,出生时正值日本侵略者占领了东三省,为了寄托兴复国土的心愿,母亲给她取名“怀复”。17年后,她随文工团去农村参加土改。为了方便,文工团领导给她改名谢方。1959年她出演了《青春之歌》的女主角林道静,影片后期制作时,负责字幕的人想当然地在演员表上写下了“谢芳”。自此,“谢芳”的名字随着《青春之歌》的上映被千千万万的人叫响了。 从11岁起,母亲成了谢芳的老师。那时他们一家在上海生活。后来谢芳随父亲去了香港。住在一座安静的寺院中。她自修功课,学习钢琴。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父亲送谢芳到广州念书。1950年父亲也回到祖国。第二年,1951年,谢芳在汉口念完了初中。那时,刚刚南下不久的中南文工团正好住在谢芳家楼下。他们发现了谢芳的资质,经过考试,15岁的谢芳考入了中南文工团。进入文工团后,谢芳参加的第一次公开演出是在苏联话剧《曙光照耀莫斯科》中扮演一个只有几句台词的女工。1952年冬,谢芳跟随文工团去湖南农村参加土改。她为乡亲们演出歌剧 《白毛女》片段。1953年,谢芳在歌剧《小二黑结婚》中扮演小芹,而扮演小二黑的演员正是张目。 这期间,谢芳不光演歌剧,还学了昆曲、豫剧、河南梆子、河南花鼓戏、常德高腔等戏曲和地方戏,主演参演了《开花结果》《太阳初升》等剧目。1954年,谢芳随由文工团改建的武汉歌舞剧院去朝鲜前线慰问志愿军。3年后的1957年,谢芳与张目共结连理,从此携手一生。长期的舞台表演经验为谢芳日后在银幕上的表演奠定了坚实的基层。 第一个银幕形象“林道静”就红遍大江南北 1958年,已调入北影、曾任中南文化局局长和人民艺术剧院院长的老领导崔嵬筹拍电影《青春之歌》,认为谢方是扮演林道静的合适人选,便派副导演前往武汉歌舞剧院借谢芳来北影试镜。试镜虽然通过了,然而扮演林道静的人选还没有最终确定。当时,从文化部副部长夏衍到北影领导,在扮演林道静的人选上是请有经验的老演员,还是启用新人,着实经过一番斟酌和思考,最终才确定启用新人谢芳。 影片拍摄过程中,崔嵬导演很少对谢芳的表演作硬性的规定,总是循循善诱,使谢芳在表演上没有任何条条框框的限制,终于将林道静从一名怀有爱国正义感的女学生,逐步成长为革命志士过程中每个不同时期的思想、情感以及精神面貌的发展变化跃然于银幕之上。摄影师聂晶经验丰富,他在林道静数百个中、近景的拍摄中,根据剧情的需要和发展,突出了为数不多的几个面部的特写镜头,如“公寓阅读”、“入党宣哲”,以及影片的头尾,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1959年《青春之歌》作为建国10周年献礼片公映,上映后在国内好评如潮。影片在日本上映同样引起轰动,1961年谢芳作为中国妇女代表团的成员访问日本时,看到街上林道静的剧照与画像有一层楼那样高,才知道该影片的巨大影响力。 电影《青春之歌》拍完,谢芳回到武汉,继续演歌剧。从《白毛女》到《刘三姐》,塑造了一个又一个妇女形象。 1962年夏天,武汉暑气蒸腾,谢芳收到了陈怀皑导演寄来的一封信。谢铁骊导演准备将柔石的小说《二月》改编成电影,拟让谢芳扮演女主人公陶岚。几天后,谢芳又一次为拍电影坐上了北上的火车。经过半年左右的准备工作,《早春二月》开拍了,地点选在风景如画的苏州。 林道静和陶岚虽同属于那个年代的知识分子,但她们的性格、气质却截然不同。林道静沉静、含蓄、平易而羞涩,而陶岚身上则更多地显现出的是泼辣、外露、不拘羁绊、高傲且豪爽的性格特征。为了成功塑造新的艺术形象,谢芳经过了一番艰苦的努力。拍摄时,谢芳时时提醒自己往泼辣、奔放方面去演,有时甚至感到自己演得有些过了,强制自己脱离日常生活和习性的轨道。 在拍摄《早春二月》期间,文化部评选公布了“22大电影明星”,谢芳对林道静的成功塑造使得她入选“22大电影明星”,成为两个不在电影界而入选的明星之一。1963年,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谢芳从武汉歌舞剧院调入了北影,丈夫张目也调到北京,继续自己热爱的歌剧事业。 《早春二月》的拍摄接近尾声时,又是陈怀皑导演,将《舞台姐妹》剧本交给了谢芳,说是上影厂导演谢晋委托他转交的,问谢芳是否愿意在影片中扮演越剧艺人竺春花。当时,北影的一位导演也邀请谢芳在其将要拍摄的影片中担任角色。谢芳不知如何取舍,便给当时主管电影工作的文化部副部长陈荒煤写信,请他帮助定夺。陈荒煤很快回了信,说《舞台姐妹》属部里抓的重点片,可以试一试。于是,竺春花成为谢芳扮演的第三个银幕形象。影片开拍前,谢晋导演首先安排演员到越剧的故乡嵊县体验生活,在与越剧表演艺术家袁雪芬及其他越剧演员的接触中,谢芳真切地感受到越剧演员良好修养和高超演技以及她们在艺术道路上的不懈追求。 1964年上半年,《舞台姐妹》还在拍摄中,谢芳又接受了上影厂 《第二个春天》的拍摄任务。导演是桑弧,主要演员有赵丹、孙道临、张伐、高博等,谢芳在片中扮演舰艇设计师刘之茵。当《第二个春天》拍到一百多个镜头的时候,摄制组接到上级命令,各回原单位参加整风学习,没曾想,这一整就是10余年。 “文革”后,谢芳复出影坛的第一部影片是李文化执导的《泪痕》,在片中扮演以装疯作为斗争手段的归国华侨孔妮娜。1980年拍摄的《第二次握手》让谢芳跟康泰再续《青春之歌》里无法明言的爱情故事。《李清照》是谢芳最后一部担任主角的电影。此外,她还出演了《山花》《黄河之滨》《清水湾 淡水湾》《文成公主》《九九艳阳天》《那些女人》《一切如你》等影片。相比于其他一些“文革”后再没机会上银幕当主角的老演员,谢芳算是幸运的。 谢芳曾说,我自觉和“漂亮”二字并无缘分,细想起来,是五官端正和眼睛的神态帮助了我,使我能够经得住摄影机的逼近,似乎越近越好。电影评论家钟惦斐曾这样评价:如果说《青春之歌》是面对时代,《舞台姐妹》是面对社会,而《早春二月》则是面对人生。 众艺术家缅怀谢芳 12月23日,谢芳的追悼会在八宝山殡仪馆兰厅举行。谢芳穿着绿色的大衣,静静地躺在覆盖着鲜艳的党旗的灵柩中。张勇手、臧金生、马崇乐、朱丹等谢芳生前好友们现身,送最后谢芳一程。田华、王晓棠、李雪健等著名表演艺术家送上花圈悼念。郭帆、黄晓明等也敬献了挽联。数百位来自全国各地的谢芳生前好友和影迷们赶到现场与她道别。 “谢芳老师是我的学习榜样。”今年90岁的电影表演艺术家张勇手一大早就赶到了现场,他站在送别队伍的最前面,他说,自己跟谢芳和她的丈夫是多年的好友,“我们一起合作过多部电影。谢芳是一个非常非常真诚的艺术家,我永远向她学习。” “谢芳的逝世对中国电影,特别是对中影集团是一个巨大的损失。”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傅若清说,我们中青年文艺工作者,要做像谢芳这样的人民艺术家,要以人民为中心来创造,为这个时代去讴歌,她的影片给我们做出了非常好的榜样。” “我跟谢芳老师住在一个院里,而且经常活动在一起,作为晚辈,我没有跟谢芳老师有更多银幕上的合作,但是生活当中交际很多。她非常的善良而且直率,从来没有大艺术家的那种架子,很质朴。”演员臧金生告诉记者,“希望我们能够把老一代电影人的这种精神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谢芳老师是我们的前辈、艺术家,也是我的老师,我一进北影就认识谢芳老师,她对我们年轻人非常的关爱??照顾,有求必应,有什么事一问,马上来细心教育指导我们,让我非常感动。”演员马崇乐说。 “我们前不久刚给谢芳过完89生日呢,没想到她这么快就走了。”谢芳的忘年交乔智一大早就赶到了追悼会现场。乔智说,10月31日下午,在他的组织下,陶玉玲、六小龄童夫妇、米南阳夫妇等一起,带着姜昆写的书法、范圣琦画的谢芳肖像一起到了谢芳的家。谢芳那天兴致很高,跟陶玉玲一起合唱了《打靶归来》《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军港之夜》3首歌,谢芳还高兴地用“verygood”表达自己的心情。 “我昨天刚在深圳拍完戏,今天一早赶飞机回北京,我会在万里高空在心中默默悼念谢芳老师。”曾经跟谢芳合作过电影《山花》和《仁医胡佩兰》两部电影的著名演员徐敏说。他回忆道,跟谢芳的第一次合作是在1976年崔嵬和桑弧执导的电影《山花》时。这部电影前后拍摄3年,他清楚地记得,自己当时还年轻,表演经验不多,拍戏的时候,谢芳非常平易近人,给予他很多指导,这些建议让他受益匪浅。 “谢芳老师跟我合作了《九兰》和《南口1937》两部电影,我很高兴能够留住她在银幕上的最后一个画面。希望她一路走好。”《九兰》导演朱丹深情回忆道。 谢芳,一路走好!相关链接 谢芳获得的荣誉 1962年新中国“22大电影明星”;1995年“中华影星”称号;1995年中国电影世纪奖优秀女演员;2005年 “中国电影百年百位优秀演员”称号;2005年“国家有突出贡献的电影艺术家”荣誉称号;2012年华鼎奖中国电影终身成就大奖;2015年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金凤凰奖终身成就奖。
20241227
网页版阅读
FLASH阅读
20241210
20241122
20241030
2024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