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副刊·人物
<上一版
皇城根飞出一“迦陵”
出生在北京、与慈禧皇太后和清朝著名词人纳兰性德同祖同宗的叶嘉莹女士,于2024年11月24日走完了自己的百年人生。她命运多舛,苦厄交杂,但她的不懈奋斗为她赢得了诸多桂冠——中央文史研究馆资深馆员、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中华诗教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国际著名教育家和诗人、中国古典文学研究泰斗。最震惊世人的是,她在94岁寿诞之前,宣布将个人全部财产捐赠给南开大学教育基金会用于设立 “迦陵基金”,支持中国传统文化研究。这些年,她陆续捐赠了3500多万元。1 出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 1924年7月2日,叶嘉莹出生于北京察院胡同23号的一个书香世家。察院胡同23号位于如今西长安街南侧。在老北京地图上,察院胡同是条东西走向的胡同。在其北侧与东侧,曾有一条被用作城市排水功能的南沟沿 (如今的佟麟阁路),其南侧为文昌胡同,西侧则是闹市口中街。此地曾经作为明代巡关察院的衙署所在,故简称“察院”。 她3岁时认字,4岁时背唐诗,6岁时开始读《论语》。1934年插班就读笃志小学五年级,次年考入北京市立第二女中,直至高中毕业。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北京沦陷,叶嘉莹的父亲跟随国民政府去了武汉,后去了重庆。 1941年,叶嘉莹考上北平辅仁大学。大二时,当时著名的诗词大家顾随来此任教,令她眼界大开:“我就像一只困在黑屋子里的飞蝇,忽然间看见门窗被打开,一下子飞到外边,得以睹明朗之天光,辨万物之形态。”从此叶嘉莹与中国古典文学结下了终身的因缘。是年叶嘉莹所作诗词经顾先生推介首次发表于北平报刊,遂取笔名“迦陵”。 大学毕业时,叶嘉莹已尽得顾随先生真传,随后在北京开始了教学生涯,曾同时在佑贞女中、志成中学及华光女中3所中学授课。 1948年3月,叶嘉莹赴上海与赵钟荪结婚。后来随丈夫暂住南京,11月随丈夫渡海赴台,教书为生。 1965年,叶嘉莹入选台湾大学与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的教师交换计划。次年夏,叶嘉莹应邀赴哈佛大学任访问学者,合作研究陶渊明诗与吴文英词,9月在密西根州立大学任客座教授。 1969年,叶嘉莹应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UBC)亚洲学系主任、著名汉学家蒲立本教授之邀,任UBC教授,次年即被聘为终身教授。 叶嘉莹虽然多年飘泊海外,但是一直心系祖国。1970年,新中国与加拿大正式建交。1973年叶嘉莹就开始申请回国。1974年,叶嘉莹第一次回国探亲,看到阔别多年的家乡北京,看到幼时常去的西长安街的灯火,她不禁感动落泪,写下1800多字的长诗 《祖国行》:“卅年离家几万里,思乡情在无时已。一朝天外赋归来,眼流涕泪心狂喜……”。 1978年,叶嘉莹在报纸上看到中国大陆招聘老师的消息。她主动给中国教育部写信,表示自己出旅费,免费教学,不要报酬。她说:“中国文化的根基,在我们自己本国,我要把这个根基和传统延续下去,必须去中国,教中国的学生,为不懂诗的人打开一扇窗,去体会古典诗歌里的美好、高洁的世界,这是我一辈子不辞辛劳所要作的事情。”1979年春天,国家同意了她的请求。离开了中国大陆近30年的叶嘉莹终于回来了,早已年过半百的叶嘉莹写下一首绝句:“五年三度赋还乡,依旧归来喜欲狂。榆叶梅红杨柳绿,今番好是值春光”。她被安排到了南开大学,教授中国古典文化。 自1979年开始,叶嘉莹每年都利用假期回中国大陆讲学,曾先后应邀在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等数十所国内院校讲学,并受聘为客座教授或名誉教授。她每次讲课都坐满了学生,还有其它专业的学生慕名而来。每次讲课,不论东西南北,严寒酷暑,她从不懈怠。她希望中国古典诗词的美感能让更多的人接受,将中华传统文化根植在心中。 1989年叶嘉莹正式从哥伦比亚大学退休后,一直在南开大学教书。1993年在南开大学的帮助下,她还成立了“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为吸引和鼓励国内优秀人才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和传承工作,叶嘉莹先后在南开大学设立了多种奖学金。 她少年丧母中年丧女,前半生乱世漂浮,后半生又捐出积蓄,回归清贫。对此,叶嘉莹追忆说:“我的人生启蒙第一本书,读的就是《论语》,令我印象最深的一句是姨母教我的‘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姨母说这个‘道’是有所觉悟的意思,早晨领悟了这个,即便晚上就是死了,你也没有白活。”她早早地明白了人活着的意义。2 提出以“兴发感动”说为核心的诗学理论和以“弱德”为特质的词学美学 叶嘉莹一百载坎坷人生,我们从她身上看到的只有坚忍与淡定、优雅与从容。她将这些都归功于古典诗词带来的力量,那种生生不息、心灵不死的不竭源泉。 叶嘉莹精研中国古典文学,尤其于诗学、词学有独到建树。她以会通中西的研究方法、深刻的文学洞察力,结合对生命的感悟,提出了以“兴发感动”说为核心的诗学理论,以及以“弱德”为特质的词学美学,在学界有广泛的影响。叶嘉莹数十年来笔耕不辍,其英文专著有StudiesinChinesePoetry,由美国哈佛大学亚洲中心出版;中文专著有《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灵谿词说》(与缪钺合著)《中国词学的现代观》《唐宋词十七讲》《词学古今谈》(与缪钺合著)《清词选讲》等近20种。1995年,叶嘉莹与缪钺教授合著的《灵谿词说》还曾荣获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首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997年,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 《迦陵文集》10册;2000年,台湾桂冠图书公司出版《叶嘉莹作品集》24册;2007年,中华书局出版 “迦陵说诗”系列7种,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迦陵讲演集”系列7种;2008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迦陵著作集”系列8种。这些著作受到中国古典文学界及广大诗词爱好者的热烈欢迎,多种著作一再重版。 1986年11月14日,中华诗词学会成立,叶嘉莹被聘为顾问。鉴于其在诗词创作和教育传播方面的重大成就和深远影响,2008年12月,中华诗词学会授予叶嘉莹首届 “中华诗词终身成就奖”,正如颁奖词所言:“叶嘉莹是誉满海内外的中国古典文学权威学者,是推动中华诗词在海内外传播的杰出代表。她是将西方文论引入古典文学从事比较研究的杰出学者,其诗论新意迭出,别开境界,在我国学术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词学研究方面,王国维是中国近代以来第一位运用西方文学理论进行文学批评的学者,而叶嘉莹作为同时具有深厚中学渊源与数十年西学经验的学者,以独到的眼光解读“境界说”,发掘其以“真切感受”为核心的解读途径,并受王国维学说的影响,提出了“兴发感动”、“弱德之美”等原创性说词理论。叶嘉莹从自己的理论出发,将“感受”作为境界说的基础,这与王国维有所不同。她的“兴发感动说”的逻辑起点是“感受”,而王国维境界说的逻辑起点是“真景物、真感情”,两人词学理论的基础不同。所以,叶嘉莹对王国维词学的发展,不是同一向度的发展。 叶嘉莹以“要眇宜修”“弱德之美”把握词的文体特征和审美特征,以“兴发感动”描述词的创作与欣赏过程,用中西结合的文学批评方法说词,在说词的文学批评实践中更为注重赏析的环节,十分精彩地解说了大量的古代词作。3 “迦陵”仙音可遍十方界 叶嘉莹别号“迦陵”。《楞严经》中有鸟名“迦陵”,其仙音可遍十方界,而又与“嘉莹”音颇相近,故取为笔名。此鸟之仙音邈不可闻,但“迦陵”之德音,却数十年萦绕在讲坛之上,滋润着世人的心灵。她正是希望自己能够化身成 “妙音鸟”,把中华古典文化传遍世界。叶嘉莹被誉为“诗词女神”,她用毕生的力量,让中国古典诗词的精髓为世人所知。她活出了诗一般的人生。 叶嘉莹曾经表示,我之喜爱和研读古典诗词,本不出于追求学问知识的用心,而是出于古典诗词中所蕴含的一种感发生命对我的感动和召唤。在这一份感发生命中,曾经蓄积了古代伟大之诗人的所有心灵、智慧、品格、襟抱和修养。所以中国传统一直有“诗教”之说,以为“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如果说中国诗教传统中蕴含的 “心灵、智慧、品格、襟抱和修养”是其最闪光的东西,那么西方以逻各斯为中心的哲学传统最擅长的则是通过对万物的 “解剖”得来的“学问知识”。就如叶嘉莹指出的,每遇到西方文论中似乎与中国传统诗论有暗合之处时,则不免为之怦然心喜,而且当我面对一些主观、抽象的传统诗话而无法向西方学生做出逻辑性的理论诠释时,偶然引用一些西方文论,也可以使我们师生都有一种豁然贯通之乐。如果将人类文明用一棵树来做比喻,那么中华文明是志于“本”的,而西方文明是志于“末”的,它们各自的特征和优缺点也都与此有关,但两者包含的信息也是等量齐观的,所以最后也都是殊途同归。 叶嘉莹已远远超出独特个体的意义,她的身上折射的是我们源远流长的中华美育诗教、多元一体伟大民族的百年历程以及中外合璧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写照。她那几十年不变的声音确如迦陵仙音一样,将中国传统瑰丽的诗词带进了有缘听闻的华夏儿女的心里,带到了世界各地。 叶嘉莹在百岁寿辰时曾赋诗一首:“不向人间怨不平,相期浴火凤凰生。柔蚕老去应无憾,要见天孙织锦成”。她表示,让我们一起努力,去织就一个诗教大国21世纪应有的锦绣华章。她那金鳞透网、创造奇迹的一生可歌可泣。
20241210
网页版阅读
FLASH阅读
20241122
20241030
20240925
2024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