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文艺20231113期 第版:

第01版:要闻

下一版>

当前位置:北京文艺2024年12月10日期 第01版:要闻

第二十届北京文艺论坛举办

专家研讨新时代北京文艺的精品追求

本报讯 11月28日-29日,北京市文联主办,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北京市文艺研究与网络文艺发展中心承办的第二十届北京文艺论坛隆重举办。来自各艺术门类的40余位专家、学者和创作者进行演讲与对谈活动,近300位来自高校、科研院所、基层文联和社会组织代表等参加论坛。
  28日下午论坛开幕,北京市政协党组成员、北京市文联主席韩子荣,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主任徐粤春,市文联党组书记陈宁,市文联党组副书记、常务副主席马新明,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社团北京评协首任主席谢冕,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黄会林,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曾庆瑞,沈阳师范大学特聘教授、社团北京评协第二届主席孟繁华,北京作家协会原副主席刘庆邦,北京日报社高级编辑解玺璋,北京市文联特约评论家、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名誉院长于平,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博物馆馆长陈履生,中国评协副主席、北京评协主席王一川等出席开幕式。开幕式由市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赖洪波主持。
  北京文艺论坛于2005年创办,迄今已举办20届。本届论坛以 “新时代新北京:北京文艺的精品追求”为年度主题,旨在聚焦精品创作,系统梳理新时代以来北京文艺呈现的新特点、新景观和新趋势。
  谢冕、孟繁华、刘庆邦、解玺璋、于平、陈履生、王一川等文艺家围绕“文学经典”“文化思潮”“舞台艺术”“美术展览”“文化空间”等话题发表主旨演讲。近30位各领域文艺家、专家、学者围绕“文学的跨界”“舞台艺术新方向”“艺术的国际传播”“主题创作的新景观”“跨媒介时代的传统文化”5个主题单元展开圆桌对话。

奏响文艺评论“北京声音”
  嘉宾致辞环节,谢冕表示,新时代北京文艺的精品追求,是对“新”的追求,要批判传统文化中不适合新时代的糟粕,吸收其精华部分。
  徐粤春表示,本届论坛紧扣文艺热点,展现了首都文艺评论聚焦新时代北京文艺精品追求的新作为,对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韩子荣指出,北京文艺论坛自创办以来,以为各艺术门类文艺家、评论家和创作者搭建学术理论交流平台为己任,传承与发展了首都文艺评论事业。本届论坛是在扎实推进新时代首都文艺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形势下召开的一次重要理论活动,奏响了文艺评论的“北京声音”,体现了北京市文联的责任担当。
  开幕式上,韩子荣为北京文艺评论年度推优活动优秀著作代表任婷婷、张猛和星火文丛出版资助作者黄宗权颁发证书和奖杯;陈宁、王一川为北京文艺评论年度推优活动优秀评论文章代表罗雅琳、行超、刘月悦等人颁发证书;马新明、孟繁华为北京网络文艺评论优选汇优秀文章作者代表张智华、王义仁、祝明等人颁发证书。青年文艺评论工作者为北京文艺论坛创始人代表献花。

多元视角探讨北京文艺精品追求
  开幕式上,6位专家学者围绕论坛主题,发表精彩演讲,为新时代北京文艺的精品追求提供了多元视角和深刻见解。
  “京派文学以真善美的描写和悲天悯人的特点留下了许多经典作品。今天的文学创作,重读文学经典是必由之路,只有向经典学习,才能在传承的基础上创作出时代的文学精品。”孟繁华以“学习文学经典,创造时代精品”为题,深入阐述了文学经典对当代文艺创作的重要意义。
  “文学的核心是写人,必须注重以人为本,坚持人道主义理想,尊重个体生命的尊严。鲁迅先生的《孔乙己》、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沈从文先生的《丈夫》都以文学的方式重建了生命的尊严。”刘庆邦在题为“尊重个体生命的尊严”的演讲中呼吁文艺作品观照个体生命价值,引发强烈共鸣。
  解玺璋在题为“关注文化思潮,探讨文化理念,做文化事业发展的助推器”的演讲中,深入探讨文化理念的创新与发展。
  “‘北京舞剧’以‘新质’体现出‘首善’,要树立从局域走向互联的舞剧创编视野,要强化时代主题高于区域题材的舞剧创编理念,要探索多媒介中舞蹈本体的创编进阶。”于平以“联盟输智——走出北京的‘北京舞剧’形象”为题,对北京舞剧的发展进行了深入剖析。
  陈履生在“我看十四届全国美展”演讲中分享了自己对全国美展的一些见解:“要提升中国画的多样性、丰富性,体现出历史感和民族化风格。”
  王一川在 “十年北京文艺的文化空间开创”的演讲中,回顾了北京文艺在文化空间拓展方面的成就。
  开幕式结束后,论坛进入精彩纷呈的圆桌对话环节。多位评论家、艺术家进行了5个单元圆桌对话。(圆桌对话主要内容见4版)
(文艺发展中心 供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