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文艺20250117期 第版:

当前位置:北京文艺2024年10月30日期 第06版:信息

老北京城南的阳光少年 逆流而上的精神还乡

宁肯《城与年》作品研讨会举办

本报讯 日前,宁肯小说集《城与年》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举办。作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莫言以视频形式发言。
  北京作家协会主席、北京大学文学讲习所教授李洱,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执行主任张清华,沈阳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孟繁华,中国作协创作研究部原主任胡平,评论家、北京日报社高级编辑解玺璋,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徐刚,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丛治辰等参加会议。
  本次研讨会由北京市文联、北京师范大学主办,北京作协、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承办。北京作协驻会副主席、北京老舍文学院常务副院长周敏主持,北京作协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张莉担任学术主持。
  《城与年》是北京作协签约作家项目,是宁肯在获鲁迅文学奖的散文集《北京:城与年》的基础上,创作的同名小说集。宁肯认为,一本散文集同样存在一本小说集,基于这种独特的认识,他对散文记忆存在的不可见的根系进行了想象、发掘与重构,创作了10部对应的中短篇小说,发表于《收获》《十月》《天涯》等文学杂志,2024年初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单行本。《城与年》不仅展现了作者童年记忆中的北京市井风貌,也揭示了特殊年代人性的成长轨迹,有着不可替代的时代烙印和精神价值,对于“讲好北京故事”有着特别的贡献。
  莫言对研讨会的召开表示祝贺。他在视频发言中提到,这部小说集实际上也是一部长篇,因为场景和故事发生的地点是统一的,人物是连贯的,从中可以看到人物的成长史。他认为,这部作品是写老北京的,宁肯笔下的北京丰富了我们对于上世纪70年代中国乡村的记忆。同时,这部作品也是写人的,宁肯笔下的人物个性鲜明、敢作敢为,在特殊的环境中仍然放射出钻石般的光芒。
  研讨会上,专家们围绕作品的思想内涵、艺术价值、创新探索等进行了深入讨论。李洱认为,宁肯对70年代北京城南旧事的书写是挽救式的,他所讲述的故事使我们入乎其内,他所使用的纯粹、诗化的语言使我们出乎其外,通过处理生活经验性问题,从而导向形而上的探讨,这是宁肯创作的有益探索。
  大家表示,一个作家如何处理时代的生活,用什么样的方式去处理,考量作家写作小说的智慧。《城与年》通过老北京南城少年之间的关系,写出特殊年代人心的冷漠与荒寒,从这一点上看宁肯是一位先锋作家,他未必采用先锋形式,但极具先锋精神,同时他的作品又有现实主义的元素。宁肯在这部作品中发挥了书面修辞、现代叙事的张力,使作品显得非常结实、含蓄、有穿透感,这是他对老北京小说的新探索。宁肯善于用非常独特的笔法写长篇,《城与年》通过系列中短篇小说的笔法,有计划地回忆、重塑、呈现少年时代的经验,通过少年的成长来透见那个时期的历史、社会和现实。少年就是历史的主体,呈现出个人成长记忆和历史之间的对位关系,是奇妙的元写作、元小说的范本。
  宁肯对与会专家的发言表示感谢。坦言这样的研讨对写作是一种高质量的眷顾,文学没有这样高质量的研讨,难以想象高质量的发展。
(北京作协 供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