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人物专访
<上一版
用摄影艺术讲好中国故事、北京故事
本报记者 梅雁 首都广大摄影工作者扎根生活、服务人民,积极投身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进程,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摄影作品,北京日报社视觉新闻部主任李继辉就是其中一位优秀的摄影艺术家。他用手中的相机,留下时代和社会的变化的精彩瞬间。2023年11月他当选为北京摄协主席,从此他更加繁忙了。近日,他来北京市文联做摄影专业讲座,本报记者采访了他,就摄影艺术的方方面面进行了访谈。向全能型新闻摄影工作者迈进 问:您长期在《北京日报》从事新闻摄影工作,请问当下时代,一个新闻摄影工作者需要哪些素养? 答:我从小喜欢摄影,大学毕业进入北京日报社后,主动要求到摄影部工作,从此走上了30年的新闻摄影之路。 当下的全媒体时代对新闻摄影记者来说是一项挑战,在人人都可以摄影的新媒体时代背景下,要想体现新闻摄影工作者的价值和拓宽今后的发展道路,就需要不断努力提升自己,打造成全能型人才,具体有如下几点建议: 一是强化自身专业素养,创新摄影风格。专业的新闻摄影记者与普通摄影爱好者相比较存在较大的优势,新闻摄影记者可以对捕捉到的新闻画面展开深入性分析,依靠自身的洞察能力和专业素养对新闻深层次剖析,因此新闻摄影记者在媒体行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立足新媒体时代背景下,作为一名新闻摄影记者要想将自身的价值尽可能体现,就需要时刻关注自身的职业素养和不断强化自身的专业能力。新闻摄影借助可以借助赋予社会责任感的作品来展示自己的价值,以增强自身的职业使命感。具备高度社会责任感的新闻素材,也反映了新闻摄影记者专业的工作态度。 二是把握新媒体形势下图片产业的发展方向。新媒体时代背景推动了我国摄影行业的进一步发展,作为一名新闻摄影工作者要想在新时代背景下发挥自己的价值,就需要把握新时代下图片产业的发展方向。对于一个媒体来说,拥有属于自己的图片资料库是非常重要的,在图片资料库的支持下可以明显提升媒体行业的工作效率,更能体现出新闻报道的及时性。在网络媒体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图片与内容之间的贴合性,将新闻媒体行业与图片行业有机结合在一起,可促使新闻摄影记者借助图片行业中的有关技术来充实摄影内容,便于工作人员从图片资料库中搜索出与新闻内容更加贴合的图片资料。近年来《北京日报》图片库的建设与应用,也很好地印证了这一点。 三是要促使自身向全能型新闻摄影工作者迈进。新闻记者所从事的工作较为复杂,对人员素质要求也较高。全能型新闻记者更适应当前新媒体时代发展的要求,可促使新闻媒体行业朝着更为专业的方向迈进。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摄影记者不仅需要具备摄影记者专业的技能,也需要具备编辑素材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促使个人在新闻拍摄到报道的各个环节中脱颖而出,进而实现自己在新闻摄影行业中的最大价值。 问:您曾参与航拍 “空中看北京2013”。请问航拍的技术要求是什么?请谈谈当时航拍的情形。 答:当年是直升机航拍,速度快、振动大,要把曝光速度设的尽量大,至少1/2000秒,光圈要采用小光圈。拍摄时不要倚靠直升机机身,防止传递振动。 直升机航拍北京的机会来之不易,要向空军申请航线,飞行的时间和路径是固定好的,所以在起飞拍摄前,要了解沿线的风光、景致、河流、标志性建筑等,做到心中有数;航拍过程中要善于观察,有几何构图能力,善于创作优美的作品,与飞行员随时沟通,是顺光还是背光更合适,哪个地方需要悬停,掌握好最佳拍摄角度。 问:您印象最为深刻的摄影经历是哪一次? 答:2013年,我采访四川雅安7.0级地震。地震是4月20日早上8:00发生的,我主动向报社请缨,当天夜里跟随北京红十字999救援队就到达了震中雅安市芦山县,一到灾区顾不上休息,马上对芦山医院等各安置点进行采访,冒着时时发生的余震寻找合适角度拍摄,把前方的紧急情况通过媒体传播出去,同时用镜头记录下来自祖国各地的救援人员和志愿者的感人事迹。 问:2021年12月,您荣获第七届“北京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您获此殊荣有怎样的感想? 答:内心非常激动,我能获得这个奖,是对北京摄协、对摄影艺术的褒奖。我个人只是取得了一点小成绩,不足挂齿。我要以此为激励,向别的优秀的文艺工作者看齐,奉献社会、服务人民,坚守职业操守,树立良好艺德,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追求卓越,努力创作更优秀、更接地气的作品。摄影艺术要与新时代同频共振 问:摄影是群众参与度很高的一个艺术门类,请问如何从一名摄影爱好者成为摄影家? 答:这个问题个体差异比较大,我借用摄影创作谈两点感受:一是立意构思。立意,是摄影创作过程中必须由摄影人自己去完成,而决不能由别人去代替的第一步。立意构思,这不仅是摄影作品创作过程的第一步,而且是一切文学艺术作品创作过程的第一步,小说、诗歌、美术、曲艺、戏剧、雕塑等等创作形态,应该说都概莫能外。由摄影人或者是其他艺术作品的创造者自己去完成,任何人都不能代替的这种鲜明特质,往往就会整体体现作者自己的基本素质、认识程度、思想和技术水准、风格个性。 二是思想与创作积累。具体来说就是五“多”。第一个“多”就是平时多拍。只有多拍,才会有摄影素材和摄影经验的积累,才会熟悉自己所使用的设备。而摄影人有了素材和经验的广泛积累以及对自己所使用设备的熟悉,才能在创作过程中游刃有余与驾轻就熟。第二个“多”就是平时多学。向摄影同行学习,还要向其相近的艺术门类诸如中国画,诸如版画,诸如油画等学习。第三个“多”就是平时多看。多看发表于报刊杂志或展览的摄影作品,并加以仔细揣摩和认真分析,努力找出特点及优点,进而加以消化吸收。第四个“多”就是平时多做。要将日常的拍摄成果及时进行整理、分类、记录,并注重摄影后期的学习。第五个“多”就是平时多交流。要敢于将自己的创作拿出去,勇于去接受其他摄影人的建议和意见。 问:当下是数字化时代,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快速发展,摄影艺术如何与新时代同频共振? 答:摄影艺术发展过程中,技术的进步始终影响着摄影发展进程,尤其是相机的普及使得全世界的人们都具有参与这项艺术活动的权利,都能亲自感受摄影所带来的乐趣。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与其在摄影艺术中的应用,是不同于过去的全新技术变革,为摄影提供了新的创作形式,使摄影有机会朝着更广阔的方向进行发展与探索。人工智能摄影作品的诞生离不开摄影艺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而摄影艺术形式的创新也离不开技术层面的不断革新,艺术与技术之间既存在矛盾又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这是摄影以及其他艺术形式共有的特征。随着时代的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将会从不同角度更加深入人们的生活,而摄影艺术也同样会出现不同内容、形式上的创新,而人们能做的便是在变化中进行探索,在规律中进行革新,继续走在追求美、寻找美、创造美的道路上。充分发挥摄协在行业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问:2023年11月,您当选为北京摄协第七届主席,北京摄协在您的带领下将如何打造人才高地? 答:我想主要从以下三点着手: 一是夯实培训机制,重点培养青年摄影人才队伍。把人才建设特别是青年摄影人才培养作为协会工作的重中之重,分批次分门类进行重点培养,指导创作,大力提高青年摄影队伍尤其是“两新”群体的专业水平,吸收更多的优秀青年摄影人才加入协会。同时,重视摄影理论建设,提升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不断增强北京摄影的核心竞争力。 二是服务基层群众,继续深入开展面向基层、重心下移的摄影志愿服务,根据基层实际开展摄影惠民工作,提升全民摄影素质和鉴赏水平。同时,大力发展网络摄影文艺,加强网络文艺阵地建设,在摄影作品传播、摄影人才服务、网络文艺评论、协会管理服务等方面,运用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平台,创新协会工作手段,提高摄协工作信息化水平。 三是深化职业道德和行风建设,继续强化行业服务、行业管理、行业自律,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引导摄影工作者把个人道德修养、社会形象与作品社会效果统一起来,追求德艺双馨,持续深化北京摄影界行风和职业道德建设,营造天朗气清的行业风气。 问:今后,北京摄协将如何发挥自己的人才优势和地域优势,讲好中国故事、北京故事? 答:一是加强思想引领,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团结引导首都摄影界,不断深化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的学理阐释和实践运用,从党和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中找准工作的结合点,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把党对文艺工作的新要求转化为推动摄影工作繁荣发展的正确思路。 二是围绕中心工作,推动摄影精品创作,打造品牌活动。精心组织好各类摄影展览、比赛、交流活动,密切配合围绕重大时间节点和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重点工程、重要成果,统筹好摄影创作与传播。积极组织、推介首都摄影人参加中国摄影金像奖等全国性专业评奖活动。加强“北京摄影艺术大展”“北京人纪实摄影展”等摄影精品文化活动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社会正能量,推出更多体现北京特色、北京风格的一流水准的精品佳作。(本版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20240925
网页版阅读
FLASH阅读
20240902
20240802
20240704
2024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