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信息
下一版>
<上一版
莫言话剧《鳄鱼》叩问人性直击灵魂
本报讯 9月10日,作家莫言编剧的话剧《鳄鱼》专题研讨会在北京市文联艺术工坊举办,莫言、部分评论家和该剧主创团队参会。 本次研讨会由北京戏剧家协会、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北京央华时代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等联合主办。北京市文联原主席张和平,市文联主席韩子荣,市文联党组书记陈宁,市文联党组副书记、常务副主席马新明等参加会议。市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赖洪波主持会议。 话剧《鳄鱼》是莫言在获得诺奖后推出的首部长篇话剧剧作,也是首度在戏剧领域打造的一部当代题材作品。作品通过一条无限生长的、会说话的鳄鱼,深刻呈现人性和欲望的复杂性。 导演王可然介绍了话剧《鳄鱼》的创排缘起,从文本转化为戏剧,导演需要构建出具有想象力的视觉空间、梦幻的剧场空间,让观众置身于剧场中,如同享受一场人生的梦境。《鳄鱼》剧本拥有广阔的多维空间,给予导演丰富的二次创作机会。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张同道表示,欲望是戏剧领域经久不衰的题材,而“鳄鱼”这一崭新意象的使用,将欲望的描写升华到新的美学高度,衍生出巨大的戏剧空间。 北京评协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清华认为,一部优秀剧作可能是主题套叠的多重文本。该剧主题既是主流的又是永恒的,从主流价值观角度来看是反腐文本,从艺术角度来看是人性剖析文本,深入挖掘人的欲望与灵魂。央华戏剧团队在忠于原著的基础上,原创性地、生动精彩地演绎文本,有机融合了莎翁气质、古典内核与现代元素。 画家尹毅认为,《鳄鱼》以欲望为切入点,展现出宏大的戏剧世界,如一面镜子般观照现实社会,引发观众的自我审视。欲望既是正当的,又是邪恶的,没有欲望的推动,社会则无法进步。《鳄鱼》像一把钥匙,促使人们认知社会,思考如何把控、管理自身欲望,促进社会健康发展。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北京市文联特约评论家邹红表示,《鳄鱼》的魔幻现实主义风格鲜明,展现出莫言的戏剧创作特色,同样对导演提出挑战,在演出时长和戏剧节奏方面,期待有更多可能性。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刘勇认为,莫言用鳄鱼的生长规律来象征人的欲望,悲剧性的结局判罚被欲望侵蚀的人,以一种象征意味叩问人性,延续曹禺对人类命运难以把握的探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徐刚认为,《鳄鱼》是一部常读常新、常看常新的优秀戏剧。主人公单无惮是一位值得同情的悲剧人物,他的忏悔对应的是人性本善,该剧文本不仅仅是反腐的、批判的,也包含着忏悔与人性本善。演员台词紧凑密集又幽默风趣,快节奏的台词冲抵了时长可能带来的沉闷感,戏剧感充沛。 莫言感谢北京市文联为话剧《鳄鱼》搬上舞台给予的关注和支持,他表示,话剧同小说的不同之处在于,小说一经出版便定型了,修改难度较大,而话剧每一场都有改进的机会,每一场演出都在不断地成熟、进步。《鳄鱼》这部戏不仅仅是一个关于反贪污的故事,而是关于人的、人性的、人的质量、人的目的性的戏剧。会上文艺家、评论家为剧作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将认真思考观众的建议,争取呈现出更好的作品。 陈宁表示,话剧《鳄鱼》运用雕刻式的文本表达、雕塑式的舞台表现,为观众带来极具质感的戏剧欣赏体验。 张和平表示,就像莫言曾在创作过程中提到的7字真言“改改改改改改改”,艺术创作没有止境,戏剧创作同样是不断总结提升的历程,《鳄鱼》还要继续精心修改、精雕细琢、止于至臻。 韩子荣总结道,本次研讨会从多个维度、多个视角、多个专业领域对剧作进行深度研讨,赋能新一轮演出。市文联将充分发挥好组织优势和专业优势,继续聚焦出作品、出人才这一中心任务,加强组织协调、联络服务、资源整合,为广大文艺工作者、为文艺创作提供更好的服务,助力推出更多精品力作。 (北京评协 供稿/图)
20240925
网页版阅读
FLASH阅读
20240902
20240802
20240704
2024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