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文艺20241030期 第版:

当前位置:北京文艺2024年09月25日期 第02版:北京文化论坛专版

舞台艺术的出圈与破圈之路——

秉持开放包容 坚持守正创新

本报讯 9月20日下午,由北京市文联承办的“2024北京文化论坛”专业沙龙:“舞台艺术的出圈与破圈”在北京湖广会馆举办。
  中国戏剧家协会顾问、国家一级编剧罗怀臻,浙江小百花越剧院院长、梅花奖得主王滨梅,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教授肖向荣,俄罗斯戏剧艺术学院副校长、培训与戏剧课程中心主任基留什金娜·马琳娜(MarinaGennadyevnaKiryushkina),中国国家话剧院一级舞台监督李东5位中外嘉宾围绕 “舞台艺术的出圈与破圈”主题,聚焦舞台艺术优质作品如何打破传统边界,以不同表现形式和多元传播媒介吸引广泛受众群体,展开热烈讨论。
  北京市文联党组副书记、常务副主席马新明,市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白靖毅,市文联副主席马国颖出席沙龙。活动由市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董昕主持,中央戏剧学院院长、教授郝戎担任学术主持。
  马新明在致辞中表示,“出圈与破圈”是互联网时代艺术创新表达与传播的新现象。好的艺术作品在互联网、大数据、算法推送、人工智能等加持下,从小圈子里播撒到更为辽阔的互联网世界,被更广阔的受众所认可。舞台艺术作品“出圈与破圈”现象层出不穷,爆款、破圈剧目喷涌勃发,充分展现了当下中国艺术百花盛开的繁荣景象。
  肖向荣认为,艺术家如何用观念去破圈,需要练好内功,包括文学修养、艺术修养。如果艺术作品是为了出圈而出圈,为了破圈而破圈,就违背了艺术生产的初衷。人类终极目标是向真、向善、向美,无论是各个民族还是各个时代,精神性的东西不能丢,技术是为了艺术而服务的,艺术也因为技术不断地扩充内涵和外延。
  罗怀臻表示,文化传播和文化传承同样重要,某种意义上说,传播就是传承。中国戏剧百年来经历了4个传播时代,即“唱戏时代”“演戏时代”“演艺时代”和“演播时代”。当下,虽然4个时代并存,但是其主体已转换到演艺与演播的新时代。舞台艺术的出圈、破圈反映当下演艺界的艰难转型,这个转型不仅是从宣传品向艺术品转型,从赛场向市场转型,还是从习惯的演出空间、演出方法向多形态、多元化的演出空间、演出形式转型。
  王滨梅分析道,舞台艺术出圈作品的共性,首先是创新性,它们在内容创作与表现形式上都有着创新活力;其次是共鸣性,出圈的舞台作品往往能够精准捕捉社会话题或时代情绪,引发共鸣;还有就是数字化传播,数字化时代舞台艺术作品在传播方式上实现了革命性变革。
  李东谈道,“出圈和破圈”体现的是守正创新4个字,因为守正有一个核心,要守住本体。创新就是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传统艺术和经典的内容,需要当代审美的转换和当代消费方式的转换,只有这两个转换之后才能够赢得观众认可。舞台艺术很重视技术,创造力、想象力和审美力等抓住之后,所有的技术都会变成翅膀。如果这些没有或者本末倒置,技术的出现反而会带来艺术上的退步或退化。
  基留什金娜·马琳娜表示,在俄罗斯戏剧界的评审中,最主要的意见是观众的意见。戏剧作品能够感动观众,才算得上是成功的作品。所以,是否为人民喜闻乐见是评判作品的唯一标准。我们需要学会将传统文化和现代技术相协调,让新技术能够服务于人类、服务戏剧界。
  郝戎总结道,舞台艺术“出圈”“破圈”的背后,是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体现,是广大观众特别是新生代观众对传统文化的自信认同和自觉传播。在新的起点上,我们要继续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推动舞台艺术更好地发展。 (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