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京文艺2024年09月25日期 第02版:北京文化论坛专版
跨越文化界限
聚焦中国当代文学的“出海”之路
本报讯 9月20日下午,由北京市文联承办的“2024北京文化论坛”专业沙龙:“中国当代文学的‘出海’之路”在北京市文联艺术工坊举办。
意大利汉学家、翻译家李莎(PatriziaLiberati),汉学家、翻译家、土耳其安卡拉哈兹巴伊拉姆大学教授吉来(GirayFidan),墨西哥总统府首席中文译员、汉学家、翻译家莉亚娜(LiljanaArsovska),上海市文联副主席、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孙甘露,湖北省作家协会主席、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李修文,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北京老舍文学院专业作家周晓枫等嘉宾作了精彩发言。
北京市政协党组成员、北京市文联主席韩子荣,市文联党组书记陈宁,市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吕钦,市文联一级巡视员田鹏出席沙龙。活动由市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赖洪波主持。北京作协副主席,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杨庆祥担任学术主持。
陈宁在致辞中表示,市文联围绕“北京文学让世界看到 北京作家与世界对话”主题,大力推动北京文学“出海”,5年来已助推刘恒、梁晓声、毕淑敏等35位北京作家的41部作品与海外出版社签约,覆盖18个国家13种语言。今年,市文联开始推出“北京文学走出去”3.0升级版,推动更多优秀文学作品走进海外读者,讲好中国故事;同时继续深化与国外艺术家的合作创作,塑造更多为世界所认知的文化形象,向世界分享中华优秀文化。
李莎表示,她前往罗马大学介绍刘震云的作品时,带去改编自刘震云同名小说的电影 《我叫刘跃进》《手机》以及刘雨霖执导的电影《一句顶一万句》片段,效果特别好。今年,刘震云老师有3部作品改编成了话剧,如果能够做成影像带到意大利,相信人们会对文学作品产生更大兴趣。
吉来翻译的中国古典著作和现当代文学作品,在土耳其读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其中,老舍的《猫城记》在短短两年内重印了6次,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反响。“这充分说明优秀文学作品跨越文化界限、触动人心的力量。”吉来认为,提高翻译质量是确保中国文学“出海”成功的关键,通过与国外出版社、学术机构、文化团体的合作,将为中国文学搭建更多展示平台。
莉亚娜认为,中国当代文学有一个非常大的优势,它已然成为当今中国的窗口。如刘震云的《我不是潘金莲》展示了当下基层社会平民生活的基本形态;贾平凹的《极花》描写了中国有很多光棍村的社会现实。
孙甘露以其小说被法国译者选择翻译、王道乾以诗人的笔触翻译法国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的 《情人》得到中国读者的热烈响应、林少华独特的翻译风格使村上春树的小说风靡中国等事例,强调了译者的重要性。他认为一个作品产生的时代和被介绍翻译到目的语国家的时机会左右作品的传播。
“认识传统,不是去认识桌上的贡品,传统之所以为传统,在那个年代是极具创新能力的。”李修文表示,当代作家面对传统的态度就是要不断地学习前人创新能力,学习他们突破陈规、建立主体性的精神。
“文学是个体创造,是与自我的内心交流;而与世界交流,才能让我们拥有更为广阔的内心,让自我成为一个更具成长潜能的个体。”周晓枫表示,在趋同的文化环境、同质化的写作风格里,找到那一点点微弱的不同,意味着对个体经历和对自身文化的细腻而丰富的体会。
对于中国当代文学如何更好地“出海”,汉学家们给出了各自的建议。李莎认为,作家与译者面对面交流、参加国际书展等方面的活动,对于促进中国当代文学的“出海”非常重要,同时推荐和多方力量的资助和推动也很重要。吉来希望中国的出版社和文化机构能多去土耳其,实现互访。莉亚娜希望把当代中国文学当作了解中国的大窗口,建议面向拉丁美洲出版一本中国文学史,选择一百个当代中国作家进行介绍。同时要进一步培养年轻翻译人才继续做翻译工作,推广中国当代文学。
(宗文)
意大利汉学家、翻译家李莎(PatriziaLiberati),汉学家、翻译家、土耳其安卡拉哈兹巴伊拉姆大学教授吉来(GirayFidan),墨西哥总统府首席中文译员、汉学家、翻译家莉亚娜(LiljanaArsovska),上海市文联副主席、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孙甘露,湖北省作家协会主席、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李修文,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北京老舍文学院专业作家周晓枫等嘉宾作了精彩发言。
北京市政协党组成员、北京市文联主席韩子荣,市文联党组书记陈宁,市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吕钦,市文联一级巡视员田鹏出席沙龙。活动由市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赖洪波主持。北京作协副主席,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杨庆祥担任学术主持。
陈宁在致辞中表示,市文联围绕“北京文学让世界看到 北京作家与世界对话”主题,大力推动北京文学“出海”,5年来已助推刘恒、梁晓声、毕淑敏等35位北京作家的41部作品与海外出版社签约,覆盖18个国家13种语言。今年,市文联开始推出“北京文学走出去”3.0升级版,推动更多优秀文学作品走进海外读者,讲好中国故事;同时继续深化与国外艺术家的合作创作,塑造更多为世界所认知的文化形象,向世界分享中华优秀文化。
李莎表示,她前往罗马大学介绍刘震云的作品时,带去改编自刘震云同名小说的电影 《我叫刘跃进》《手机》以及刘雨霖执导的电影《一句顶一万句》片段,效果特别好。今年,刘震云老师有3部作品改编成了话剧,如果能够做成影像带到意大利,相信人们会对文学作品产生更大兴趣。
吉来翻译的中国古典著作和现当代文学作品,在土耳其读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其中,老舍的《猫城记》在短短两年内重印了6次,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反响。“这充分说明优秀文学作品跨越文化界限、触动人心的力量。”吉来认为,提高翻译质量是确保中国文学“出海”成功的关键,通过与国外出版社、学术机构、文化团体的合作,将为中国文学搭建更多展示平台。
莉亚娜认为,中国当代文学有一个非常大的优势,它已然成为当今中国的窗口。如刘震云的《我不是潘金莲》展示了当下基层社会平民生活的基本形态;贾平凹的《极花》描写了中国有很多光棍村的社会现实。
孙甘露以其小说被法国译者选择翻译、王道乾以诗人的笔触翻译法国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的 《情人》得到中国读者的热烈响应、林少华独特的翻译风格使村上春树的小说风靡中国等事例,强调了译者的重要性。他认为一个作品产生的时代和被介绍翻译到目的语国家的时机会左右作品的传播。
“认识传统,不是去认识桌上的贡品,传统之所以为传统,在那个年代是极具创新能力的。”李修文表示,当代作家面对传统的态度就是要不断地学习前人创新能力,学习他们突破陈规、建立主体性的精神。
“文学是个体创造,是与自我的内心交流;而与世界交流,才能让我们拥有更为广阔的内心,让自我成为一个更具成长潜能的个体。”周晓枫表示,在趋同的文化环境、同质化的写作风格里,找到那一点点微弱的不同,意味着对个体经历和对自身文化的细腻而丰富的体会。
对于中国当代文学如何更好地“出海”,汉学家们给出了各自的建议。李莎认为,作家与译者面对面交流、参加国际书展等方面的活动,对于促进中国当代文学的“出海”非常重要,同时推荐和多方力量的资助和推动也很重要。吉来希望中国的出版社和文化机构能多去土耳其,实现互访。莉亚娜希望把当代中国文学当作了解中国的大窗口,建议面向拉丁美洲出版一本中国文学史,选择一百个当代中国作家进行介绍。同时要进一步培养年轻翻译人才继续做翻译工作,推广中国当代文学。
(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