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特别报道
下一版>
<上一版
市文联推出多门类文艺精品
本报讯 7月27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的“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项目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北京中轴线是建立在中华文明秩序和美学观念基础上都城核心建筑群的杰出范例。七百余年来,中轴线作为都城北京核心建筑群,从建筑的规模、形式、布局到装饰细节,无不是对这种基于中华文明传统观念的秩序进行了极致的表达。作为一项规模宏大、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活态遗产,北京中轴线不仅串联起众多文物古迹,更清晰地构建了一个中华文明文化精神和价值观念的表达体系。 为助力 “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申遗,北京市文联近两年来多次组织专题艺术创作,呈现中轴线之美,助力中轴线申遗。《金色屋檐》将于鸟巢唱响古风古韵 将于8月2日至11日在鸟巢举办的张杰“开往1982”巡回演唱会北京站,其中一首新歌 《金色屋檐》是张杰应北京市文联、北京音乐家协会之邀创作的。 “朱砂伴琉璃、柔情伴烈焰,铁马踏山河、定尘埃方圆。”歌曲采撷了中轴线上最具典型性的“金色屋檐”形象,以泼墨写意手法,从建筑之轴、物理之轴入笔,升华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轴,最终抵达“你卧成一轴线,却直指天地间”的中国人精神之轴。 2023年11月,北京音协拿着李劲、李凯稠作词作曲的作品找到张杰,请他演唱。听说是为中轴线而歌,张杰欣然应允,并表示自己“以中国传统文化和风尚为荣”。随后,他邀请宋涛、曲世聪编曲。于是,古风、国潮的意境配上电音、唢呐混搭出的融合风,唱出了北京中轴线的古老厚重与生命力量。 在这首歌的MV里,大部分画面并非实景拍摄,而是由美术作品演化而来,别具水墨丹青意蕴。作品结尾,屏幕上有一行字幕:所有画作来自《“京城之脊·一脉延绵”北京中轴线申遗作品集》。这部作品集,是北京中轴线申遗期间,市文联开展的美术、摄影、音乐、舞蹈影像等主题创作、展览展示活动的成果。《京城之脊》重拾界画传统 《“京城之脊·一脉延绵”北京中轴线申遗作品集》中,收录了2020年10月同名美术创作美展中的众多美术作品——国画47幅、油画54幅、版画10幅。 为了创作出一幅既能够完整呈现中轴线全貌,又能够作为北京中轴线申遗“主视觉形象”的美术作品,北京美术家协会组建了黄华三、高毅创作团队,2022年底起潜心创作界画《京城之脊》。 据黄华三介绍,我们就是要以美术家的视角,用画面生动、直观地呈现中轴线全貌。作品《京城之脊》强化了中轴线中正、对称之美,删繁就简、虚实结合,突出对中轴线进行精神性、概括性的艺术表达。在创作手法上,作者重拾古典中国界画的表现方式,以界尺引笔尽精微刻画古典营造之美,以工笔重彩还原中轴线建筑锦绣色彩,以仿古绢本尽精微刻画彰显优雅气度。在绘画表现上,采用传统绘画最适于表现建筑营造的古典界画技艺技法,以工笔重彩作为赋彩方式。一方面界画技法可以确保画面建筑造型的准确性与细节的深入刻画,而另一方面,重彩画矿物颜料的丰富性可以保证画面色彩的饱和度与色彩的绚丽呈现。为此,作者不遗余力投入了大量的时间成本与人工成本,穷尽点、染、勾、描、贴箔等不同表现手法,使画面多种不同质地的绘画材料形成对比,华丽的色彩与炫目的质感相互辉映,视觉效果丰富而饱满,最大化地释放出传统技艺技法的多重美感。《京城之脊》以现代审美观照全局,最终完美呈现出北京中轴线恢宏的视觉图景。 《京城之脊》的创作实践,不仅体现了创作团队在艺术创作中坚守中华文化的主体性,同时也深刻揭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能动性与创新性。舞蹈影像《镇水神兽》演绎千年守望 北京舞蹈家协会组织创作的舞蹈影像《镇水神兽》,则以什刹海万宁桥下的镇水兽——趴蝮为讲述对象,创作了4人舞蹈。北京舞蹈学院青年舞团的蒲宇、李晨赛、吕科镝、孙灿,扮作两对趴蝮,彼此不能相触,却共同守护生命之水、守护一方土地。北京舞蹈学院教师田露为舞者设计了充满动物灵感的舞蹈语汇。影像导演刘春通过镜头语言,将神话形象与北京城之间的文化象征内涵相连接。 “舞台就是水面,舞蹈本身与水息息相关,我们还启用了水下拍摄。”制作人任冬生介绍道,8分钟左右的作品,融合舞蹈艺术与影像艺术,以肢体构联物像、以视觉传递内涵、以影像拓展表达,通过时间的概念,展现北京中轴线文化的生命之美、奉献之美、文化之美。 北京中轴线主题文艺作品,从艺术创作角度记录着北京中轴线的源远流长,也为文艺参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拓出新路。(宗文)
20240802
网页版阅读
FLASH阅读
20240704
20240628
20240604
2024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