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信息
下一版>
<上一版
新时代山乡巨变文学书写的新范例
本报讯 日前,刘庆邦长篇小说《花灯调》研讨会在北京市文联举办。 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吴义勤,中国作协网络文学中心主任何弘,市文联党组书记陈宁,市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赖洪波,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原会长白烨,中国作协小说委员会副主任潘凯雄,市文联副主席、北京作协主席李洱,《小说选刊》主编徐坤,《中国作家》主编程绍武,作家出版社总编辑张亚丽,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教授刘大先,北京作协副主席、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杨庆祥,《文艺报》副总编辑岳雯等参加会议。 研讨会由北京作协驻会副主席周敏主持,北京作协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张莉担任学术主持。 《花灯调》是作家刘庆邦最新长篇力作,讲述了驻村第一书记向家明与村民们齐心协力脱贫攻坚的“变形记”。作品取材于遵义地区真实事件,小说原型用7年多的时间与父老乡亲一起实现了乡村巨变。刘庆邦被原型人物的事迹所感动,深入当地体验生活、调查采访,调动了“一生的准备”,创作推出了这部脱贫攻坚主题的长篇小说。 吴义勤对 《花灯调》的出版表示祝贺。他指出,这是一部真正胸怀“国之大者”的文学作品,是一部用心用情用功之作,具有鲜明文学特色。作家采用朴实的写作手法,展现生活的丰富性、人物性格的复杂性,让时代、生活和人物本身呈现力量。他认为,这部作品为乡村题材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启示。 与会者认为,《花灯调》用现实主义的笔法细致描绘了极度贫困山区脱贫脱困、走向振兴的全过程,各色人物都塑造得很出色,尤其主人公向家明充满了党性、女性、母性的光辉,是新时代基层女性干部的典型形象。这是一部有理想、有人物、有冲突、有质感的小说,这部作品的政治逻辑、生活逻辑、伦理逻辑是统一的、同质的、和谐的,构成了温暖向上的美学特征,为当下主题创作提供了很多成功经验。“情感先行”是这部小说的一大特点,对乡村的深厚感情、对脱贫攻坚刻骨铭心的感受,是作家内在创作动力,也是这部作品成功的重要前提。这部作品为脱贫攻坚历史壮举留下了坚实的、独特的、留得住的文学样本。 刘庆邦对与会专家的发言表示感谢,对专家们的意见建议也作出了回应。 此次研讨会是“文学京彩季”——北京作家2024精品研推工程第一期,由北京市文联、北京师范大学主办,北京作协、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作家出版社承办。 (北京作协 供稿)
20240802
网页版阅读
FLASH阅读
20240704
20240628
20240604
2024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