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副刊·美术
<上一版
AI:艺术家的杀手还是神助手?
从古希腊的大理石雕塑到文艺复兴时期的油画,再到当代的装置艺术,艺术媒介一直是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2022年,ChatGPT的出现标志着人工智能(AI)生成技术以其强大的主动学习能力对全球文化内容生产、艺术创作和设计产业产生了巨大推动和影响。其中,AI绘画作为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一部分,也在迅猛发展。例如,AI绘画软件Midjourney通过复杂的神经网络实现了令人惊叹的绘画效果,允许用户选择不同的风格和主题进行创作。2022年8月,美国游戏设计师贾森·艾伦利用AI绘画技术生成的作品《太空歌剧院》在一项绘画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1 AI对艺术的影响 AI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人们对艺术创作的观念。传统上,艺术创作被视为艺术家个人的表达和创意。然而,AI作图技术的引入使AI算法和技术成为艺术创作的参与者之一。艺术家需要与AI算法合作和对话,从中获取灵感和启示,展现自己的艺术思想和创作能力。 AI打破了创新与传统的平衡,不仅促进了艺术创作的创新,也挑战了传统艺术创作观念的界限。艺术家在与AI的合作中,既要保持个人风格的独立性,又要考虑如何利用AI带来的新可能性。 令人欣喜的是,AI的加入大幅提升了艺术创作的效率,节省了艺术家的时间与精力。AI绘画作为艺术创作的工具,能够在短时间内生成大量作品,让艺术家有更多时间投入到创意的思考和作品的完善上。同时,AI的创作还具有多样化特点,不仅限于绘画,还包括写诗、谱曲、跳舞等文艺创作活动,丰富了文艺创作的手段和表现形式。 此外,AI还对艺术品市场产生了冲击。随着AI艺术作品的增多,市场对这些作品的接受度逐渐提高。AI艺术作品开始出现在各种艺术展览和拍卖会上,成为收藏家的新选择。艺术品的价值评估也因此产生变化,涉及到技术的贡献和艺术家的创作意图,这对艺术品评估体系提出了新的挑战。 艺术与科技的融合带来了技术驱动的艺术创新,推动了艺术领域的创新和突破。艺术家们通过使用神经网络、代码和算法等技术手段,创造出前所未有的艺术作品。这为跨界合作创造了机遇:AI的应用促进了艺术与科技领域的跨界合作,为艺术家提供了更多探索跨媒介艺术的机会。 AI的发展也引起了人们对版权与伦理问题的考量。这要求法律体系对现有的版权法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完善。同时,关于艺术创作中人类角色和机器角色的伦理讨论也被引发,如何平衡人类艺术家的创造权和AI的贡献成为了一个重要议题。 AI技术的应用使得艺术家与观众之间的互动更加直接和频繁。例如,艺术家可以通过AI收集观众的反馈,以调整自己的创作方向。在一些AI艺术项目中,观众不仅是作品的欣赏者,也可以成为作品创作的一部分,这种参与性的体验为艺术创作和欣赏提供了新的视角。2 迎接新科技带来的挑战 AI对艺术创作的影响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它既带来了新的机遇,也带来了新的挑战。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可以期待艺术领域因AI的介入而出现更多创新和突破。 几乎与此同时,AI绘画工具Midjourney官方中文版开始内测,只要输入想到的文字,就能通过人工智能产出相对应的图片,耗时只需大约1分钟;与之类似的还有今年3月发布的AdobeFirefly,可根据文字对原始图片进行扩展。 人工智能对艺术的影响已经逐渐深入美术、书法、摄影以及包括动漫、游戏、服装、珠宝等在内的设计领域。不同的人可能对AI艺术持有不同看法,但毫无疑问的是,改变已经发生,并将持续震荡当前的艺术生态和产业格局。 数字艺术家、插画师陈惟表示,AI打破了工业时代的专业划分,预示着新一轮的技术革命,这将极大地改变人们的观念。“过去,我们利用电脑、手机搜集信息、找图,然后自己整合;但AI作为‘跨界整合工具’替代了这部分工作,我们只需做出选择。”他补充道,“AI目前只是一个工具,但它的成长迭代速度极快,不同于传统工具。” 传统上,艺术建立在一定的技法之上。英语中“art”(艺术)一词的拉丁词源意为“手艺、技巧”,达到炉火纯青之境者即为“artist”(艺术家)。然而,随着AI的介入,“技法”可能不再是审视艺术的重要标准。艺术的边界被极大地扩展,同时也被消解。 四川大学计算机学院副教授李茂认为,与AI的突破性相比,人的思维是有限的,并且容易固化。这些因素可能导致艺术作品的廉价化。“图像泛滥时,其价值自然降低。”在他看来,中等水平以下的画家、摄影师可能会因AI而失业。 另一方面,AI的不断发展完善也为行业提供了新的突破口,甚至可能催生全新的就业岗位。虽然AI替代了一部分工作,但新的机会也随之而来,只是这些机会可能超出我们的常识。 天津的一位资深国画家李文在接触AI技术后,迅速着迷。他使用MidJourney绘画软件创作,发现这大大拓宽了他的思路,多维度解决问题。“AI技术给我的创作注入了新鲜血液。”他主张,艺术家应尽早掌握新技术,主动驾驭它。 陈惟进一步表示,AI的广泛应用将使得非专业出身的人也能进行插画创作。例如,对文字敏感的作者可以借助AI完成绘本作品;反之,插画师也可以写出富有画面感的小说或剧本。 摄影术的发明曾使不少肖像画家失业,迫使他们转行学习摄影。类似地,AI也可能催生如模型训练、大数据分析等分支行业。陈惟认为,AI带来的不是失业问题,而是转型问题。 专家学者普遍认为,对于AI对艺术创作的影响,我们无需过度焦虑。目前的AI艺术在细节上丰富饱满,但艺术创作是多元的,不全是写实或比细节。因此,评判艺术水平高低缺乏量化指标。 陈惟强调,艺术创作应“轻技术,重思想”。如果艺术家只重视技术,他们可能会像纺织工人一样被新技术取代。要做真正的艺术家,应将不同媒介和技术视为表达思想的工具。 AI绘画的发展随着技术进步不断更新迭代。如今,AI不仅是辅助、参与内容生产的工具,还能创造内容,拓宽人类的想象力。人机关系由“对立”逐步走向“共融”。AI艺术作品成为技术和人类感知能力拓展的实验场,引发对技术媒介化的主体性、作品本质及其意义生成过程的深入反思。最终,人们将回归理性,认清AI绘画与传统绘画的本质区别。正如艺术史学家所说,“在当下,AI图像这一概念偷换了绘画的概念,消解了所有绘画的本质,只强调绘画作为信息的特征”。 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陈岩认为,无论人工智能的计算力如何强大,它依然依赖于计算机的逻辑。“这个原理由科学家图灵设定,将所有问题化为非黑即白的0和1。”基于此逻辑,无论AI绘画软件如何发展都难以摆脱其计算机的工具属性。同时,AI绘画无论版权如何鉴定都可以为艺术市场提供多样化的艺术作品,满足不同兴趣偏好的民众需求。展望未来,AI绘画可能会成为如摄影艺术一样的新的艺术门类。在科技和艺术的相互协调发展中,AI绘画将在多个领域发挥其更大的价值。尽管如此,正如贡布里希所说,“没有艺术,只有艺术家”,绘画创作的主体只能是人而不是机器。3 人工智能之于艺术创作的哲学思考 正如波德莱尔所言:“现代性就是过渡、短暂、偶然,就是艺术的一半,另一半是永恒和不变。”在AI工具引领的艺术生产浪潮中,其可能性与合理性显然不能一概而论。 南京大学的张思桐认为,AI艺术目前的缺陷可能会随着技术进步而得到解决,甚至可能超越人类艺术家的能力。以AI绘画工具为切入点,结合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批判理论,我们对AI技术进行了哲学反思。在AI的背景下,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转向变得更加明显。一方面,艺术作品失去了“原真性”,“灵韵”在失去其生成场域后变得更加微弱;另一方面,绘画不再仅仅是模仿自然,而是开始以人的意志为出发点进行创作,这改变了艺术创作的概念。在这种背景下,人和艺术都面临着重新定义的需求:大众通过AI绘画工具获得了自我表达的能力,而艺术价值从具有原真性的“灵韵”转向了生产的速率和完成度,艺术家的身份也从创造者转变为生产者。“AI艺术”本质上是模仿而非提炼,与传统艺术有所不同。 无论如何,AI艺术的出现对现有文明产生了冲击。从辩证的角度来看,AI绘画工具帮助人们主动自我赋权、促进了文化产品的生产、拓展了艺术的边界,但也使艺术变得泛化、失去了特殊的批判性力量,超越了原有的意义和引领作用。因此,尽管AI艺术目前面临的困境未来可能通过技术进步得到解决,但人类不应从艺术领域退场,放弃对文明的掌控。
20240604
网页版阅读
FLASH阅读
20240515
20240423
20240327
2024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