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人物专访
下一版>
<上一版
中国书法需要重续文脉重回生活
(上接4版)迎接挑战:当务之急是弥补断裂、弥合疏离 问:未来人工智能技术对书法艺术的影响是什么? 答:这个方面我是外行,但我的推测是正向的。人工智能可能为书法研究和教育带来重大的工具和方法创新,比如对书写动态过程的深度解析乃至推演、大数据支撑下更加全面深刻的形式分析和文献整理、经典风格的静态演绎乃至一定程度的动态还原、综合多种风格的新的静态字样创造等等,都可能产生积极意义。但人工智能有没有可能通过机械臂掌控毛笔进行人类式的作品生产乃至风格创造,我尚不敢推测。“心忘于手手忘于笔”“唯笔软则奇怪生焉”,一定意义上说,人手运动的随机变化以及毛笔运动的难以预测,是书法之所以成为艺术的重要生理支撑和物质机制,是造成书写风格不可复制的根本原因,人工智能即使可以模拟“手”“笔”的运动状态,也难以磨灭每一个书写者以手控笔的独特性和不可预测性所具有的“心迹”价值,也就难以将“人”排挤出这一艺术活动领域。 问:当下,面对全球化和数字化时代背景下的机遇与挑战,中国书法艺术应该如何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答:这个问题与第八、第九个问题相关联。当务之急是弥补断裂、弥合疏离。书法是在中国历史、中国文化和中国生活中生长并发展起来的,它需要重续文脉、重回生活。重续文脉,不是简单地寻回古代文史的支撑,而是在寻回古代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建立起与当代文化领域诸学科的对话、交流乃至融汇的能力,重新参与到中华文化的创造进程;重回生活,也不是回到人人使用毛笔书写的状态,而是一方面重建书法在社会生活各种场域发挥作用的机制,另一方面重建书法家从生活中而不仅仅从法帖里获取艺术创造灵感的机制。具体而言,书法家需要摆脱“在书斋临写-为参赛创作-在展厅竞胜”这种惯常活动形态,而是在不断印证经典、激活传统、参与专业展赛的同时,进一步将艺术活动置入社会生活的各种情境,感受生活的脉搏,接受社会的检验,直面时代的挑战,由此返照内心,再形诸笔墨,或可收镕铸古今、化合物我之效,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墨花,就可能激越于毫芒,绽放于楮素,绚丽于时代生活的方方面面,进而使书法艺术不仅作为中国文化的遗产,而且作为仍然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当代文化而辉煌于世界艺术之林。 问:国际上有一些国家也在发展他们的书法艺术,我们应该如何“走出去”展示中国形象? 答:这个问题是双方面的,而非单方面的。一方面,接受方需要避免“强人同我”的心态,抱持客观平等了解中国文化和中国艺术的胸怀,才有可能真正深入地感受和体验到中国书法的独特性;另一方面,传播方也需要避免“屈己迎人”,为了求得轻易的理解而放弃甚至扭曲自身特性。事实上,即便同为“文学”,同为“绘画”,跨文化的传播和理解,也是十分艰难的事情,需要双方共同努力才有可能趋于深入,更何况书法这种中华文明高度原生的艺术呢。当然,这样说,并不是要否定运用某些传播策略以求更好的传播效果,也不是要否定接受方运用自身的文化和艺术传统对书法进行解读乃至再创造。在传播过程中与地域文化产生化合效应而创生新的形态,本来就是文化传播的常态,也是文化通过交流而产生世界价值的重要方面,中国书法在日本、韩国演变为日本书道、韩国书艺,就是典型例证。责任担当:培育新人、完善制度、力促精品 问:您作为北京书协主席,如何带领北京书协培养“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新时代书法工作者”? 答:我觉得大多数书法工作者都是有信仰有情怀的,文化工作不同于实务,回报难以预计也不好衡量,没有信仰和情怀,很难坚持。至于有担当,倒需要有所申说。担当是个大词,容易把人往过高的目标上引。然而,我认为“各得其宜”其实就是“有担当”。书法是一个很大的文化生态圈,每一位书家都可能找到最适合自身特征的点位,如果就此深扎,舒枝散叶,开花结果,就必然为这个生态圈贡献了力量。教书者就育好人,出版者就出好书,创作者就写好字,研究者就撰好文,组织者就谋好事……角色容有不同,担当却无分别。北京书协强调两个工作理念——“以会员为本”“北京书协工作一盘棋”,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我们期待每一位有信仰有情怀的北京书法工作者,都能在书协的平台(包括区书协、北京书协的各个专工委以及各种活动)上,展现自己的担当,为北京书法事业焕发自己的光采。 问:近年来各种书法展十分活跃,一些书家作品也引起争议。您认为应该如何建立和完善科学的评审制度? 答:艺术中有争议是正常现象,某种意义上说,艺术创造都是在“有人区”摸爬滚打后进入“无人区”才开始的,即便是艺术家本人,也未必都能清晰地知道自己的方向是对是错。评审是特定艺术活动的特定行为过程,服务于具体艺术活动项目的目标,职能受到高度制约,成效和影响也因此是有限度的。一方面,组织者当然要明晰目标并尽可能完善机制,努力确保所有参加者在同样的游戏规则下接受公平的评判。这一点,我认为中国书协已经做出了良好示范。但任何机制都存在先天局限,比如总会有“人的主观不确定性”影响机制的效能,即便诺贝尔文学奖评审也难以避免这种局限,因此,另一方面,艺术家要充分认识其“局限性”,看淡结果,坚信在评审之外,还有更加广阔的社会选择以及更加长远的历史选择,真正有价值的艺术创造,不是一时一地的评审决定的,而是社会和历史决定的。 问:北京书协在“促精品”方面有哪些举措? 答:遵循习近平文化思想,在市委宣传部和文联党组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做了一些探索。第一,我们搭建了专委会和工委会平台,完善了工作体系,使更多优秀人才得以在书协平台发挥作用;我们探索书协主席团理事会、区书协和专工委联动机制,力图促成全市书法工作一盘棋格局。通过机制建设,使“组织优势”和“专业优势”更好地形成合力。第二,坚定“以会员为本”工作理念,力图通过扩大活动参与面、加大培训广度和力度、举办针对性的看稿会等措施,使更多会员在书协平台上持续成长和展现艺术才华。第三,我们努力争取恢复传统艺术活动品牌如“北京国际书法双年展”等,并努力创新已有展赛的组织和评审机制,使更多人才和精品得以涌现。第四,我们贯彻“首善理念”,全面团结户籍或人事关系未必在京的所有活跃于首都书法领域的人才,凝心聚力,追求共同进步。第五,我们倡导书法家更多更主动地进入社会,服务时代建设,从中获得更加宽广深厚的社会滋养,激发艺术创造活力。(四五版图片由叶培贵提供)
20240604
网页版阅读
FLASH阅读
20240515
20240423
20240327
2024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