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文艺20241030期 第版:
精彩内容

《我的阿勒泰》:打动人心的诗画人间

近年来,“迷你剧”模式逐渐在国内兴起。8集电视剧《我的阿勒泰》近日在央视一套和爱奇艺热播,一炮打响,成为今年国剧市场的收视和口碑爆款。电视剧《我的阿勒泰》改编自作家李娟的高人气同名散文集,原著质地纯粹,充满了朴野清新的气息。马伊琍、周依然、于适领衔主演。 作为一部京产剧,《我的阿勒泰》首次挑战了散文影视化改编,是剧集行业一次里程碑式的大胆实践。该剧播出前曾入围第七届戛纳电视剧节最佳长剧集竞赛单元,在法国戛纳和北京电影节进行过两轮点映,受到媒体和观众诸多好评。散文化改编与迷你剧的探索 导演的做法就是把创作的心思放在扎实做人物上。首先,本片由李文秀的视角进入,她在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打工,第一集便是她由城入乡的过程,她对于阿勒泰地区来说和大部分观众是一样的,有一层“游客”视角。通过李文秀的眼睛,我们看到了阿勒泰的风景,也认识了她的母亲张凤侠、失智的奶奶,以及巴太一家。导演用李文秀作为线索,串起了原著中连不成线的散文碎片。李文秀的奶奶来自东北沈阳,母亲来自江苏,这样的“汉三代”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城里,依然只会普通话,听不懂少数民族语言。但不可否认的是,她们依然是新疆人。马伊琍饰演的女主角张凤侠,是李文秀的母亲。她乐观豁达,什么都不能让她烦恼,与牧场上辽阔的景观相得益彰。可以说,如此大气磅礴的女性角色,在以往的影视剧中很少见,如今在《我的阿勒泰》中看到如此性格的女性,不得不说是一个突破。而对于女性配角,导演毫不吝惜情节着墨。如巴太的嫂子,她的丈夫喝酒过量,冻死在路边,一年的服丧期满,娘家与婆家竟然一致不允许她带着孩子改嫁,还说她丢人。面对如此境地,她哭诉着,自己作为女人,每天就是做饭洗衣服,想出去走走都不行。 本剧有大量镜头对准了新疆的少数民族,尤其是之前很少有影视剧涉猎过的哈萨克族。不仅深入他们的习俗与生活,也直面了这个民族在时代浪潮袭来的当下所面对的问题。比如哈萨克族传统的消亡,在老族人眼里,随身携带刀和猎枪,那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在第一集中,巴太的父亲苏力坦就因为身上的刀过不去安检,而放弃坐火车,转而选择骑马赶路。接下来的几集中,他对向政府上交猎枪这件事的拉扯,也是影片的诸多副线之一。饰演哈萨克族青年巴太的于适,演技渐入佳境,受到观众的好评。 《我的阿勒泰》可以说是一部长镜头拼起来的电视剧。贯穿全剧的中远景景别,雪山、草地、溪流映入眼帘,庞大的风景、渺小的人物,仿佛在这样纯净的环境面前,任何戏剧冲突都是多余的。以往短剧集都是以悬疑题材为主,这部《我的阿勒泰》则反其道而行之,独辟蹊径地改编散文集,用最慢的节奏、最小的场面,成功做出了只属于自己的独特韵味。李娟与阿勒泰的不解之缘 作家李娟生于1979年,曾获“人民文学奖”、“鲁迅文学奖散文奖”等,出版有散文集 《九篇雪》、《阿勒泰的角落》、《我的阿勒泰》、《走夜路请放声歌唱》、非虚构长篇《冬牧场》及“羊道”三部曲,其鲜活灵动的文字被誉为 “吹向文坛的清新之风”。 李娟散文集 《我的阿勒泰》分为两辑,第一辑“记忆之中(2007-2009)”记录了李娟在喀吾图和阿克哈拉村细碎坚忍的生活;第二辑 “角落之中 (2002-2006)”书写了李娟和母亲及高龄的外婆随牧民迁徙的流动的日常:开杂货铺,当小裁缝,帮往来的牧民车衣裙,去大山深处采木耳。2010年,《我的阿勒泰》首次出版,成为李娟“阿勒泰”系列代表作,也成为她再版次数最多的散文集。 在一次文学交流座谈会上,李娟谈到她的创作经历时说,我在阿勒泰完整的生活期断断续续地从小到大有10到12年。我最早来到阿勒泰市是我9岁的时候,生活到12岁,18岁又回去断断续续生活了几年。我在阿勒泰市工作生活了5年,再后来我辞职,30多岁的时候又回去生活了三四年。我在哈萨克的木叶村庄里面生活,我妈妈在那儿做生意当裁缝开杂货店之前,她在山里面跟着游牧的人转场,后来定居那里。当时在村庄里只有我们两家汉族人,周围全都是哈萨克族的农民和牧民。因为我之前常年在四川生活,阿勒泰的游牧景观对我来说非常新奇,也非常震撼。我就很想写这样的东西。我主要写的是我们中国境内的哈萨克族,他们保留了哈萨克族最传统的游牧生产方式。我真的很感谢这样经历,改变了我;我也很感谢这样一场写作,通过漫长的写作和思考,让我更加喜爱这些贫穷但是勇敢的人们。现在,我经常会想到他们。评论家盛赞《我的阿勒泰》 电视剧《我的阿勒泰》播出后,得到了许多业内专家、学者、影评人的关注和盛赞。 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李京盛:看《我的阿勒泰》,给人一种久违的自然感:人物和故事,都从大自然中走来,环境和景物也完全是纯天然的原样,仿佛尝到了一口没有任何添加剂的粮食,让人咀嚼到了一种天然谷物的醇香。没有精心搭建的造景、没有靠灯光营造的氛围,更没有强情节、快节奏、多反转的人造戏剧元素。大自然是人物的舞台,人在自然中“自然”地生存着,人与自然浑然一体。草原、河流、山峦、羊群、马匹、与人的生存状态,水乳交融地构成和还原了一种原生态关系。散文化的表达,也让观众获得了一种随性而自由的观赏心态。这种观剧感,在内心深处已沉睡许久,《我的阿勒泰》将其唤醒,就像遇到了久别的朋友,有着些许的欣喜和意外。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教授尹鸿:剧集越来越走向形态的多样化、叙事的审美化,《我的阿勒泰》这样的走“散文化”之路的电视剧也能做得如此精致、澄净、意味细腻,这可以看作创作者和生产传播者审美自觉的一种体现。虽然不能说多么惊天动地,但风吹草低见牛羊,天高云淡现性情,不仅通过第一人称视角呈现了大美新疆,更是在喧嚣世界里描绘了一个带有现实烟火气的人间“桃源”。 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教授戴清:这是一部别致的迷你剧。剧中人烟稀少的偏远山村,生机勃勃的夏牧场,不时挂在天边的美丽彩虹,牛、羊、骆驼悠然游走,淳朴的哈萨克牧民……作品把自然质朴的新疆阿勒泰的村庄带到我们眼前,从乌鲁木齐黯然返乡的汉族少女怀揣着滚烫的写作梦想在萨伊汗布拉克(指“美好的泉水”)不经意间感受着爱与生活的滋养,大自然静谧而有力量,不同民族的生活观念交流融合、质朴的亲情自然流淌……没有印象中的程式化,让人不期然地感动,点点滴滴,又有些猝不及防。风姿绰约的马伊琍饰演张凤侠这个角色,粗粝而善良,生命活力、生活智慧都让人物很特别很动人;女儿——周依然饰演的李文秀,一个边远乡村的文青形象,主打一个自然;于适饰演的哈萨克青年巴太造型表演也都颇成功。 中国民族影视艺术发展促进会艺术总监牛颂:我对剧集《我的阿勒泰》这样的作品,已经盼望很久了。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各民族是有交往的。但以往写不同民族之间共同生活、心灵交流的好作品太少了。感谢这部作品,展现了天高地远中汉族、哈萨克族、蒙古族人民的守望相助、心心相印的温暖。它完全可以作为拓展民族影视创作前路的样本来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