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京文艺2024年05月15日期 第05版:独家专访
为青年作家的成长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访新当选的北京作协主席李洱
■本报记者 宁丁
在最近刚落幕的北京作家协会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上,著名作家、北京大学文学讲习所教授李洱当选为主席。在多年的创作中,李洱坚持知识分子写作立场,出版的作品包括长篇小说《花腔》《石榴树上结樱桃》《应物兄》,中短篇小说集《导师死了》《现场》等,展现了中国30余年的巨变。2008年,时任德国总理的默克尔访华时,曾把李洱的《石榴树上结樱桃》德文版作为礼物送给中国时任总理温家宝。足见李洱的作品不仅在国内,也在国际引起关注和反响。为此,本报记者对李洱进行了访谈。
问:您是一位具有独特风格和深刻思考的作家,获得文学界的高度评价。请问是什么缘由让您开始小说创作的?
答:您的评价,我不敢当啊。因为风格的形成,对写作者来说,其实是很难做到的。开始学习写作,是在上海华东师大读书的时候,那还是上个世纪80年代中前期。华东师大中文系有写作的传统,出现过不少作家。耳濡目染,很多人都开始写作,不过坚持下来的人很少。我当时与格非交往比较多,他比我高两届,我早年的习作他都看过,并做过指点。
问:您的长篇小说《应物兄》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听说这部长篇小说您写了13年,创作过程中有哪些艰辛和曲折?评论家称它为“当代版《围城》”。您自己怎么看?
答:写了13年,一是说明我比较笨,二是说明我比较认真,说明不了别的问题。因为写作难度很大,所以在写作过程中,我曾多次想过放弃,后来之所以坚持下来,是因为我觉得它可以表达出我对文化传统和现实的看法。《围城》当然是名作,但我在写作过程中,没有把它和《围城》进行比较的意思。很多人问过我这个话题。如果一定要比较,那么我想说,两者处理的问题很不一样。
问:在您的文学生涯中,哪些中外作家对您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答:我读书比较杂。少年时代,我读雨果的书很受感动,沉浸其中,难以自拔。后来,我受加缪影响较大,同时也受到过博尔赫斯、海明威、索尔·贝娄的影响。中国作家中,格非对我有过具体的指导。现在,我比较看重的作家是拉什迪,也开始重新阅读托尔斯泰的小说。
不过,现在我读的阅读书目中,中外小说的比例已较比较小了,读的比较多的,是社会学、哲学、历史方面的书。
问:李洱是您的笔名,请问你为何会取这样一个笔名?它具有什么样的含义?
答:这个名字,曾是我的一部小说的主人公的名字。那部小说名叫《中原》,一家刊物来信说要采用,我就把底稿扔了。但那部小说后来并没有发表出来,原稿也没有退还。编辑是比我高两届的同学,他后来解释说,稿子带来带去弄丢了。那部小说我还是比较满意的,后来我经常想起那部小说,就用主人公的名字作为自己的笔名了。当然,之所以对这个名字有感觉,还是因为我从小生活在水边,做梦都能听见水声。它名叫沁水,是黄河的重要支流,“沁园春”这个词牌名,就跟这条河有关。
问:您的长篇小说《花腔》已先后被译成了德语、法语、意大利语、韩语、英语、捷克语、西班牙语在国外出版。另一部长篇小说《石榴树上结樱桃》也出了德文版、英文版、罗马尼亚版。请问您对中国文学作品走出国门有什么样的体会和感想?在推动北京文学走出去方面有什么想法?
答:中国文学本来就是世界文学的一部分。现代以来,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的交流从未停歇。正是这种深刻的交流,有力地改变了中国文学的面貌。这些年来,中国作家的作品也越来越多地走出了国门,这有助于海外了解中国,有助于增加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事实上,这正是文学存在的理由之一。同时,海外同行和读者的反馈也有助于中国作家了解自身、丰富自身。北京作家与海外的交流,有着很好的传统,而且随着这种交流的日益频繁,我们可以直接感受到,北京作家在海外的接受度和影响力正不断上升。根据市委宣传部和北京文联的部署,北京作协在未来的5年,将会进一步推进这种交流,将更多的好作品介绍到海外。
问:您曾经表示,作家都是培养出来的。最近您当选为北京作协主席,请问您对于促进创作和人才培养方面有哪些打算?
答:培养作家的途径无非是两条:一条是通过自己的阅读,自己在暗中摸索,暗中接受写作教育,把自己培养成了作家;一条是在自己摸索的基础上,再通过接受写作训练,然后成为作家。现在,海内外高校的创意写作教学之所以风起云涌,就是这个原因。事实上,中国当代文学、新时期文学、新时代文学的发展,与中国作协以及各地作协有组织地实施人才培养计划关系其巨。北京作协实施的人才培养方案已经持续多年,成效显著。显然,在北京文联和作协的计划中,这方面的工作将会继续推进,为青年作家的成长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相关链接
李洱,本名李荣飞,当代著名作家。1966年生于河南济源,1987年毕业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他曾在高校任教多年,后曾为河南文学院专业作家,并兼任《莽原》杂志副主编。曾任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现为北京大学文学讲习所教授。
著有长篇小说 《花腔》《石榴树上结樱桃》《应物兄》,中篇小说 《导师死了》《缝隙》《寻物启事》《鬼子进村》《现场》《葬礼》等。其中,《应物兄》于2019年问世,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授奖词为:“《应物兄》庞杂、繁复、渊博,形成了传统与现代、生活与知识、经验与思想、理性与抒情、严肃与欢闹相激荡的独创性小说景观,显示了力图以新的叙事语法把握浩瀚现实的探索精神。李洱对知识者精神状况的省察,体现着深切的家国情怀,最终指向对中国优秀文明传统的认同和礼敬,指向高贵真醇的君子之风。”
作品被译为英语、法语、德语、意大利语、捷克语、阿拉伯语、韩语、罗马尼亚语等语种,在海外出版。
在最近刚落幕的北京作家协会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上,著名作家、北京大学文学讲习所教授李洱当选为主席。在多年的创作中,李洱坚持知识分子写作立场,出版的作品包括长篇小说《花腔》《石榴树上结樱桃》《应物兄》,中短篇小说集《导师死了》《现场》等,展现了中国30余年的巨变。2008年,时任德国总理的默克尔访华时,曾把李洱的《石榴树上结樱桃》德文版作为礼物送给中国时任总理温家宝。足见李洱的作品不仅在国内,也在国际引起关注和反响。为此,本报记者对李洱进行了访谈。
问:您是一位具有独特风格和深刻思考的作家,获得文学界的高度评价。请问是什么缘由让您开始小说创作的?
答:您的评价,我不敢当啊。因为风格的形成,对写作者来说,其实是很难做到的。开始学习写作,是在上海华东师大读书的时候,那还是上个世纪80年代中前期。华东师大中文系有写作的传统,出现过不少作家。耳濡目染,很多人都开始写作,不过坚持下来的人很少。我当时与格非交往比较多,他比我高两届,我早年的习作他都看过,并做过指点。
问:您的长篇小说《应物兄》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听说这部长篇小说您写了13年,创作过程中有哪些艰辛和曲折?评论家称它为“当代版《围城》”。您自己怎么看?
答:写了13年,一是说明我比较笨,二是说明我比较认真,说明不了别的问题。因为写作难度很大,所以在写作过程中,我曾多次想过放弃,后来之所以坚持下来,是因为我觉得它可以表达出我对文化传统和现实的看法。《围城》当然是名作,但我在写作过程中,没有把它和《围城》进行比较的意思。很多人问过我这个话题。如果一定要比较,那么我想说,两者处理的问题很不一样。
问:在您的文学生涯中,哪些中外作家对您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答:我读书比较杂。少年时代,我读雨果的书很受感动,沉浸其中,难以自拔。后来,我受加缪影响较大,同时也受到过博尔赫斯、海明威、索尔·贝娄的影响。中国作家中,格非对我有过具体的指导。现在,我比较看重的作家是拉什迪,也开始重新阅读托尔斯泰的小说。
不过,现在我读的阅读书目中,中外小说的比例已较比较小了,读的比较多的,是社会学、哲学、历史方面的书。
问:李洱是您的笔名,请问你为何会取这样一个笔名?它具有什么样的含义?
答:这个名字,曾是我的一部小说的主人公的名字。那部小说名叫《中原》,一家刊物来信说要采用,我就把底稿扔了。但那部小说后来并没有发表出来,原稿也没有退还。编辑是比我高两届的同学,他后来解释说,稿子带来带去弄丢了。那部小说我还是比较满意的,后来我经常想起那部小说,就用主人公的名字作为自己的笔名了。当然,之所以对这个名字有感觉,还是因为我从小生活在水边,做梦都能听见水声。它名叫沁水,是黄河的重要支流,“沁园春”这个词牌名,就跟这条河有关。
问:您的长篇小说《花腔》已先后被译成了德语、法语、意大利语、韩语、英语、捷克语、西班牙语在国外出版。另一部长篇小说《石榴树上结樱桃》也出了德文版、英文版、罗马尼亚版。请问您对中国文学作品走出国门有什么样的体会和感想?在推动北京文学走出去方面有什么想法?
答:中国文学本来就是世界文学的一部分。现代以来,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的交流从未停歇。正是这种深刻的交流,有力地改变了中国文学的面貌。这些年来,中国作家的作品也越来越多地走出了国门,这有助于海外了解中国,有助于增加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事实上,这正是文学存在的理由之一。同时,海外同行和读者的反馈也有助于中国作家了解自身、丰富自身。北京作家与海外的交流,有着很好的传统,而且随着这种交流的日益频繁,我们可以直接感受到,北京作家在海外的接受度和影响力正不断上升。根据市委宣传部和北京文联的部署,北京作协在未来的5年,将会进一步推进这种交流,将更多的好作品介绍到海外。
问:您曾经表示,作家都是培养出来的。最近您当选为北京作协主席,请问您对于促进创作和人才培养方面有哪些打算?
答:培养作家的途径无非是两条:一条是通过自己的阅读,自己在暗中摸索,暗中接受写作教育,把自己培养成了作家;一条是在自己摸索的基础上,再通过接受写作训练,然后成为作家。现在,海内外高校的创意写作教学之所以风起云涌,就是这个原因。事实上,中国当代文学、新时期文学、新时代文学的发展,与中国作协以及各地作协有组织地实施人才培养计划关系其巨。北京作协实施的人才培养方案已经持续多年,成效显著。显然,在北京文联和作协的计划中,这方面的工作将会继续推进,为青年作家的成长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相关链接
李洱,本名李荣飞,当代著名作家。1966年生于河南济源,1987年毕业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他曾在高校任教多年,后曾为河南文学院专业作家,并兼任《莽原》杂志副主编。曾任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现为北京大学文学讲习所教授。
著有长篇小说 《花腔》《石榴树上结樱桃》《应物兄》,中篇小说 《导师死了》《缝隙》《寻物启事》《鬼子进村》《现场》《葬礼》等。其中,《应物兄》于2019年问世,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授奖词为:“《应物兄》庞杂、繁复、渊博,形成了传统与现代、生活与知识、经验与思想、理性与抒情、严肃与欢闹相激荡的独创性小说景观,显示了力图以新的叙事语法把握浩瀚现实的探索精神。李洱对知识者精神状况的省察,体现着深切的家国情怀,最终指向对中国优秀文明传统的认同和礼敬,指向高贵真醇的君子之风。”
作品被译为英语、法语、德语、意大利语、捷克语、阿拉伯语、韩语、罗马尼亚语等语种,在海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