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文艺20241030期 第版:

当前位置:北京文艺2024年04月23日期 第06版:信息

专家解析微短剧爆火的行业“密码”

本报讯 日前,“坊间对话”第28期——“微短剧何以这么火”在北京市文联艺术工坊举办,本次活动由北京市文联主办,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北京市文艺研究与网络文艺发展中心承办。京艺苑视频号、北京文艺评论视频号、新浪新闻等平台对活动进行了同步直播。
  本期“坊间对话”由北京评协理事、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传媒艺术基础部主任赵晖担任学术主持,首都师范大学艺术与美育研究院教授、网络文艺研究中心主任许苗苗,中文在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战略部总经理马韬,中国移动咪咕公司高级制片人高博作为对谈人。市文联党组成员赖洪波出席活动。
  近年来,网络微短剧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市场规模快速攀升。资料显示,2023年中国网络微短剧市场规模为373.9亿元,同比增长267.65%。2024年初,超800部作品竞逐“新春档”,创下8天8亿元的市场纪录。微短剧故事主线鲜明,剧情节奏紧凑,更符合现代人快节奏的视听体验和消费习惯,成为各大网络平台推广的重点。
  对谈深入分析了当前微短剧的发展现状,围绕微短剧的创作缘起、题材分类、叙事特点等展开了热烈讨论,同时对谈嘉宾就如何提升微短剧的内容质量和艺术水准、微短剧的未来发展趋势等问题分享了各自的看法。

微短剧的创作缘起及其叙事逻辑
  与会者认为,理解和认识微短剧这种新兴的艺术形态要将其置于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大背景中。微短剧具有媒介的适应性或者视觉的突出性特点,横屏或竖屏的观看模式使受众的视觉更聚焦于角色的脸部,即颜值,偶尔有一些宏观的环境视角,也要尽量在小小的屏幕上把场景和人物收进去。从观赏方面来说,除了颜值以外,更强调语言的精准,通过印象深刻的金句唤起观众的记忆点。
  与会者指出,完善的网络基础建设、网络文学的内容沉淀、智能手机的全年龄段普及3个条件共同促成了我国微短剧的爆炸性增长。网络文学有着强大的读者基础和海外市场,网络文学为微短剧创作提供了多元的故事内核和想象空间。平台依靠大数据发掘用户的喜爱偏好,满足大众的心理期待,实现内容的精准推送,让大家为内容付费。微短剧火爆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善于为观众提供情绪价值,让观众在短时间内获得满足。像大家所熟知的穿越类型,通过时代的穿越和角色身份的互换,实现个体把握自身命运的即刻满足感。微短剧短、平、快的特点可以使用户的情绪得到即时满足,从而通过情绪的满足和心理的愉悦,为微短剧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提供可能。加上消费场景的变化,尤其是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用户,快节奏的生活让大家没有时间看长剧,微短剧内容直给的感官体验更符合碎片化场景需求。

“微短剧+”日渐成为一种文化生态
  与会者认为,正如网络文艺的迅速发展得益于网络技术的进步,通过互联网这张网集结不同的圈层,同样,微短剧的爆火也离不开人工智能、大数据算法的不断发力。早期的短视频虽然也有一些非虚构性,但其功能更多的是记录。当下的微短剧承载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元,可以是我们对生活的一种想象,甚至是想象当中的一种生活,通过媒介的传播拓展到更宽广的领域。

微短剧高质量发展的未来之路
  对于微短剧未来如何“以质取胜”,嘉宾们也分享了自己的看法,认为网络媒介最大的特点就是多人参与,用户不仅仅只是观看者和消费者,还应作为生产者,让不同的个体或群体都能够自主地进行创作表达。未来微短剧高质量发展要注重三个方面:一是多元化,除题材的多元化外,还要注重与其他内容更加紧密的联系与融合,在海外传播上要结合当地的文化口味,形成新的题材或方向;二是精品化,首先要创作精品,然后用作品去表达其承载的思想内容和价值导向;三是将微短剧通用化,作为载体去链接更丰富的领域。
(北京评协、文艺发展中心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