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京文艺2024年04月23日期 第05版:副刊·文学
我愿意表达内心的热爱与激情
周晓枫谈“啊吨”及儿童文学创作
■本报记者 卢曦
近日,作家周晓枫推出新作《我的名字叫啊吨》,该书以国宝熊猫为媒介,结合火热的冰雪运动,探讨了梦想与现实、友谊与信任、人类与自然等深刻话题。借此契机,本报记者与周晓枫就“啊吨”及儿童文学创作进行了对话。
问:《我的名字叫啊吨》的创作源于北京市文联给出的一个“命题作文”,您巧妙的将代表冬奥元素的冰墩墩融入本书创作中,您当时是怎么构思这个故事的?
答:我记得是2022年3月,冬奥会刚结束,当时市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陈宁找了各方面的专家开了一个小会,探讨北京“双奥之城”的形象如何延续,考虑创作一个跟冰墩墩有关、但又不是冰墩墩的新的熊猫故事。
我当时从内心来讲并不太看好这个项目,因为我觉得没有什么项目能超过对奥运会的瞩目,以及当时人们对冰墩墩一墩难求的热潮。我就想拿一个提纲,写一个和自身情感发生联系的童话故事,然后由北京市文联或者北京老舍文学院组织相关作家创作团队一起合作完成。写完提纲后,出于各自条件的限制和考虑,最终我就自己写了,大概2022年10月交了初稿,12月完成修改稿。通过啊吨的故事,希望能够贴近有理想、有方向、有希望、有光芒、有细节感受的人。每个人都有困境,我们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但是回忆起来,有懊恼也有乐趣,我努力把一些带毛茬儿的趣味表达带入作品之中。
问:《我的名字叫啊吨》中让读者看到了一个可爱的动物世界,您对各种动物的描写生动且幽默,不是非常了解动物的人很难做到这点,日常生活中,您是不是也很喜欢动物?
答:首先我很喜欢动物,我骨子里其实有点社恐,但是我会表现得特别社牛,和动物交往,就没有那么需要启动我内心紧张的部分,能克服很多人际关系的试探、误会,减少沟通成本。
我对动物有好奇心,也很有了解的愿望。它们既美妙也狡猾,有着非常强烈的丰富性。这就是动物的魅力,是在人类之外存在的一种生命状态。这能让我们变得更谦逊,或者不那么自以为是。我去过一些动物园,阅读了一些科普读物。此前我写《星鱼》,在水族馆住过一段时间,写《你的好心看起来像个坏主意》,也会在动物园做志愿者,跟随饲养员和兽医去实地体验生活。
如果不去了解的话,下笔时会没有安全感,了解动物既是生活的兴趣也是工作的需要。在写啊吨的过程中,我也去了熊猫繁育中心,进行了一些补课式的了解。我亲近动物不完全是服务于这本书或那本书,更多是出于乐趣和愿意去亲近的这种渴望,这样才能让作品写得不那么板。
问:您的好几本小说都是与动物相关的,您是不是觉得,童话,或者是小孩子跟动物有类似之处,写一些动物能更好契合孩子们的天性及内心的这种状态?
答:我们都曾经是孩子,可是成年以后孩子的这段经历就被埋葬了。我是1969年出生的,但我身体里依然住着一个孩子,我跟她相处半个多世纪了。如果和她都没有对话和交流,怎么和其他孩子有共情?所以,很多时候我先反观内心,我是很愿意写我小时候信赖、哪怕遭遇考验和挫折但现在依然愿意保留和信赖的故事。我觉得这个部分叫天真,天真的创造力是巨大的。我希望自己的表达带有我始终信赖且从未更改的东西。我小时候对动物感兴趣,相信很多孩子也是对动物特别感兴趣,所以这是一个共情的基础。我并非事先看看读者有什么要求,然后看看自己能提供服务的部分——我更愿意表达内心的热爱与激情。
问:书中有一个情节就是啊吨在一次意外中失去了父母,从这以后啊吨才开始变得努力上进。放在当下的现实中,有一些年轻人总是觉得父母唠叨,只想躺平,只有在经历了巨大变故之后才开始发奋图强。那么,这本书在亲子关系上能带给我们哪些启示?
答:我觉得是共同成长。比如有的孩子想躺平,我们应该先去倾听,为什么他有这样的想法。第二,需要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不要指望孩子天生爱运动、爱学习,有时让他们在改变中获得益处和鼓励,就会有真正而持续的改变。所谓亲子关系,其实并不是单纯给他们提供好的物质条件,而是愿意跟你的孩子以内心平等的方式,共同成长、诚恳分享。当然从我自己角度来讲,我希望写出的东西能够让孩子在阅读中发现乐趣,让家长感到读它不是浪费时间。好的童话,可以像玫瑰一样缓慢开放;其中的讽刺,也可以像洋葱一样缓慢释放辛辣。
问:啊吨那么小就已经父母双亡,这么写对小读者来说,会不会有点残酷?
答:我一直挺怕那种儿童文学把所有的不好都消灭干净,告诉他们这个世界上没有挫折、没有困难,满怀阳光和爱意,然后孩子没有心理准备和自救方式,在现实中跌得鼻青脸肿。其实,我愿意把真实的生活告诉他们,让他们面对一个更丰富的世界。孩子比我们想象的更坚强、更有韧性、更有力量。当我们在保温箱里提供一个无菌的未来时,孩子的明天才令人堪忧。纯净的世界是很美好,但我们不能消灭所有的细菌,而应该教会他们如何去面对和适应现实世界。这也是给孩子的力量。
问:您的散文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现在又在童话领域颇有建树,您觉得写散文和写童话的区别和联系在哪儿?未来创作的重心会放在哪儿?
答:写散文的时候,不管过去写过什么,只要现在写的之前没写过,我都会非常心慌。尤其是写散文需要有很大的真挚,有多大的真挚,开拓的题材才可能有多少的深入。所以,不管我写了多少篇散文,我深爱的文体依然给我带来除了内心的支撑,还有很大的不安。
虽然以前做过8年的儿童文学编辑,但是写儿童文学对我来说是一个新领域。我从2017年开始写儿童文学,到现在年头并不长。虽然写过几本童话,也写过绘本,但在写绘本的时候,会发现需要用另外一种方式思考,这对我来说是训练。写童话和写散文就像写作文和写作,我认为都是一样的,都是在努力保护自己和别人的前提下,努力去说真话,并且把真话说好。对我来说,都是对这个世界的一些个人想法,我会带着我的真挚,也带着我的偏见去表达。
我不是个计划性很强的人,会把这些童话完成以后再回到散文创作。我总是有饱满的创作冲动时才开始下笔。
相关链接
周晓枫,北京老舍文学院专业作家,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出版散文集《巨鲸歌唱》《有如候鸟》《幻兽之吻》等,曾获鲁迅文学奖、人民文学奖、十月文学奖、钟山文学奖、花地文学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等奖项。出版童话《小翅膀》《小门牙》《星鱼》《你的好心看起来像个坏主意》,绘本“没什么大不了”系列等,获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中国好书、桂冠童书奖、春风童书奖等奖项。
(本版图片由周晓枫提供)
近日,作家周晓枫推出新作《我的名字叫啊吨》,该书以国宝熊猫为媒介,结合火热的冰雪运动,探讨了梦想与现实、友谊与信任、人类与自然等深刻话题。借此契机,本报记者与周晓枫就“啊吨”及儿童文学创作进行了对话。
问:《我的名字叫啊吨》的创作源于北京市文联给出的一个“命题作文”,您巧妙的将代表冬奥元素的冰墩墩融入本书创作中,您当时是怎么构思这个故事的?
答:我记得是2022年3月,冬奥会刚结束,当时市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陈宁找了各方面的专家开了一个小会,探讨北京“双奥之城”的形象如何延续,考虑创作一个跟冰墩墩有关、但又不是冰墩墩的新的熊猫故事。
我当时从内心来讲并不太看好这个项目,因为我觉得没有什么项目能超过对奥运会的瞩目,以及当时人们对冰墩墩一墩难求的热潮。我就想拿一个提纲,写一个和自身情感发生联系的童话故事,然后由北京市文联或者北京老舍文学院组织相关作家创作团队一起合作完成。写完提纲后,出于各自条件的限制和考虑,最终我就自己写了,大概2022年10月交了初稿,12月完成修改稿。通过啊吨的故事,希望能够贴近有理想、有方向、有希望、有光芒、有细节感受的人。每个人都有困境,我们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但是回忆起来,有懊恼也有乐趣,我努力把一些带毛茬儿的趣味表达带入作品之中。
问:《我的名字叫啊吨》中让读者看到了一个可爱的动物世界,您对各种动物的描写生动且幽默,不是非常了解动物的人很难做到这点,日常生活中,您是不是也很喜欢动物?
答:首先我很喜欢动物,我骨子里其实有点社恐,但是我会表现得特别社牛,和动物交往,就没有那么需要启动我内心紧张的部分,能克服很多人际关系的试探、误会,减少沟通成本。
我对动物有好奇心,也很有了解的愿望。它们既美妙也狡猾,有着非常强烈的丰富性。这就是动物的魅力,是在人类之外存在的一种生命状态。这能让我们变得更谦逊,或者不那么自以为是。我去过一些动物园,阅读了一些科普读物。此前我写《星鱼》,在水族馆住过一段时间,写《你的好心看起来像个坏主意》,也会在动物园做志愿者,跟随饲养员和兽医去实地体验生活。
如果不去了解的话,下笔时会没有安全感,了解动物既是生活的兴趣也是工作的需要。在写啊吨的过程中,我也去了熊猫繁育中心,进行了一些补课式的了解。我亲近动物不完全是服务于这本书或那本书,更多是出于乐趣和愿意去亲近的这种渴望,这样才能让作品写得不那么板。
问:您的好几本小说都是与动物相关的,您是不是觉得,童话,或者是小孩子跟动物有类似之处,写一些动物能更好契合孩子们的天性及内心的这种状态?
答:我们都曾经是孩子,可是成年以后孩子的这段经历就被埋葬了。我是1969年出生的,但我身体里依然住着一个孩子,我跟她相处半个多世纪了。如果和她都没有对话和交流,怎么和其他孩子有共情?所以,很多时候我先反观内心,我是很愿意写我小时候信赖、哪怕遭遇考验和挫折但现在依然愿意保留和信赖的故事。我觉得这个部分叫天真,天真的创造力是巨大的。我希望自己的表达带有我始终信赖且从未更改的东西。我小时候对动物感兴趣,相信很多孩子也是对动物特别感兴趣,所以这是一个共情的基础。我并非事先看看读者有什么要求,然后看看自己能提供服务的部分——我更愿意表达内心的热爱与激情。
问:书中有一个情节就是啊吨在一次意外中失去了父母,从这以后啊吨才开始变得努力上进。放在当下的现实中,有一些年轻人总是觉得父母唠叨,只想躺平,只有在经历了巨大变故之后才开始发奋图强。那么,这本书在亲子关系上能带给我们哪些启示?
答:我觉得是共同成长。比如有的孩子想躺平,我们应该先去倾听,为什么他有这样的想法。第二,需要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不要指望孩子天生爱运动、爱学习,有时让他们在改变中获得益处和鼓励,就会有真正而持续的改变。所谓亲子关系,其实并不是单纯给他们提供好的物质条件,而是愿意跟你的孩子以内心平等的方式,共同成长、诚恳分享。当然从我自己角度来讲,我希望写出的东西能够让孩子在阅读中发现乐趣,让家长感到读它不是浪费时间。好的童话,可以像玫瑰一样缓慢开放;其中的讽刺,也可以像洋葱一样缓慢释放辛辣。
问:啊吨那么小就已经父母双亡,这么写对小读者来说,会不会有点残酷?
答:我一直挺怕那种儿童文学把所有的不好都消灭干净,告诉他们这个世界上没有挫折、没有困难,满怀阳光和爱意,然后孩子没有心理准备和自救方式,在现实中跌得鼻青脸肿。其实,我愿意把真实的生活告诉他们,让他们面对一个更丰富的世界。孩子比我们想象的更坚强、更有韧性、更有力量。当我们在保温箱里提供一个无菌的未来时,孩子的明天才令人堪忧。纯净的世界是很美好,但我们不能消灭所有的细菌,而应该教会他们如何去面对和适应现实世界。这也是给孩子的力量。
问:您的散文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现在又在童话领域颇有建树,您觉得写散文和写童话的区别和联系在哪儿?未来创作的重心会放在哪儿?
答:写散文的时候,不管过去写过什么,只要现在写的之前没写过,我都会非常心慌。尤其是写散文需要有很大的真挚,有多大的真挚,开拓的题材才可能有多少的深入。所以,不管我写了多少篇散文,我深爱的文体依然给我带来除了内心的支撑,还有很大的不安。
虽然以前做过8年的儿童文学编辑,但是写儿童文学对我来说是一个新领域。我从2017年开始写儿童文学,到现在年头并不长。虽然写过几本童话,也写过绘本,但在写绘本的时候,会发现需要用另外一种方式思考,这对我来说是训练。写童话和写散文就像写作文和写作,我认为都是一样的,都是在努力保护自己和别人的前提下,努力去说真话,并且把真话说好。对我来说,都是对这个世界的一些个人想法,我会带着我的真挚,也带着我的偏见去表达。
我不是个计划性很强的人,会把这些童话完成以后再回到散文创作。我总是有饱满的创作冲动时才开始下笔。
相关链接
周晓枫,北京老舍文学院专业作家,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出版散文集《巨鲸歌唱》《有如候鸟》《幻兽之吻》等,曾获鲁迅文学奖、人民文学奖、十月文学奖、钟山文学奖、花地文学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等奖项。出版童话《小翅膀》《小门牙》《星鱼》《你的好心看起来像个坏主意》,绘本“没什么大不了”系列等,获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中国好书、桂冠童书奖、春风童书奖等奖项。
(本版图片由周晓枫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