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文艺20240423期 第版:
精彩内容

刘庆邦长篇小说《花灯调》面世

本报讯 近日,刘庆邦长篇现实主义小说力作《花灯调》,由作家出版社隆重推出。作者从夏写到秋,从秋写到冬,又从冬天差不多写到来年的立春,终于将这近30万字的作品呈现出来。这是种田百姓生存状况的深度还原,也是人民公仆勤恳敬业的真实写照。该书在出版前就先后入选“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和“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得到了文学界的广泛重视。 刘庆邦是我国当代著作等身的著名作家,享有“短篇王”的美誉,很多作品被译介到海外,且荣获国内外诸多重要文学奖项。其小说《神木》改编的电影《盲井》还曾获得第五十三届柏林电影艺术节银熊奖,备受关注。 在文学上取得丰硕成果的刘庆邦也是一个经历过极度贫困、对饥饿有着深切记忆的人。出生于1951年河南农村的他,在幼年、少年时期饱受饥饿的困扰,吃过从水里捞出来的杂草,啃过榆树皮、柿树皮、煳坷垃。正因如此,他对脱贫攻坚和消除贫困才有着格外的期待,深知其成果的来之不易,以文学之笔将其记录下来并予以传播的想法在他心里潜滋暗长。在生活经历、情感体验、创作条件等要素都齐备的情况下,刘庆邦终于在2020年春天的一次采风活动中做好了小说人物上的准备,《花灯调》的创作由此开始。在70岁的高龄投入这样长篇小说的创作,刘庆邦不仅付出了脑力、体力的代价,也情不自禁地投入了丰沛的情感,写作时他常常会被书中的人物故事感动得泪眼婆娑,即便自己感染新冠,在发烧、头疼、嗓子疼的情况下也依然笔耕不辍。 作品原名《泪为谁流》,说的是作品中的主人公,也是作者的自况。这泪水为千千万万曾在贫穷困顿中挣扎的同胞而流,为同样数量庞大的一心想改变农村、农民贫困落后现状的好干部而流,为脱贫攻坚事业取得的成绩而流,为国家心系每一处、每一人而流,为生是华夏人的自豪感而流…… 遵义,是革命老区,是红色圣地。在历史上,红军于千钧一发之际成功召开遵义会议,果断采取转战行动,及时挽救了中国革命的命运。红军完成四渡赤水,摆脱了国民党的围追堵截…… 《花灯调》故事的发生地高远村正是遵义的一个小山村,这里的村民曾给过红军帮助支持,当地流传着不少感人的佳话。但多年之后,这里依然贫困如洗,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事业在这里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要让英雄地区的人民尽快脱贫,过上小康生活。由此,一段“白天鹅书记”的下乡“历险记”、“丑小鸭乡村”的蜕变传奇徐徐拉开帷幕。 书中的主人公已经拥有了令人艳羡的工作、美满幸福的家庭、富足安定的生活,但在检察院与高远村之间,她毅然选择了后者,她走在田间地头、攀在悬崖峭壁,宿在简陋屋舍,在泥泞跟严峻中拓荒,在沟壑跟淤堵中楫水。从“走新路”到“闯新路”再到“致富路”,她的真心、良心、责任心付诸实际行动,让人民放心、舒心、开心。高远村在地理条件恶劣、村民文化水平低下等自然跟人文双重短板的情况下,接受了来自城里 “白天鹅”的“魔法”,在她的感染带动下播下希望的火种,命运的齿轮从此开始转动,共同书写了高远村这个“丑小鸭乡村”的华丽“变形记”。 《花灯调》中以向家明为代表的中年人、任欢欢代表的青年人等,为人们提供了阳光有力的参照。向家明在驻村过程中遇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比如学生的教育问题。家庭条件有限或者家长身体条件不好,导致很多适龄孩子都无法接受正常的教育。向家明在征集村干部的意见后,向上级领导请求支援,建校舍、请老师、招学生,教育脱贫慢慢步入正轨。这让很多过去在家里煮饭做菜的孩子有条件踏踏实实地坐在课堂读书认字,校正了他们的言行,也完善了他们的性格,让他们能以更加阳光积极的姿态生活、成长。生动多元的人物组成了《花灯调》多彩的人物长廊,也让我们感觉身在其中,由此故事也更显得真实、亲切、动人。 作品中的主人公向家明、地处遵义地区的高远村,都是带有象征性的“点”,他们的奋斗彰显着普通人的现代理想光辉,他们的故事和精神是对革命英雄遗志、红色基因的现代传承。《花灯调》无形中以文学形式再现遵义革命历史,燃动文化中的红色基因。 本书是七旬著名作家刘庆邦蓄积一生力量创作的长篇力作。作者做了饥饿的准备,生活的准备,人生的准备,生命的准备。他感叹:“我准备了大半辈子,酝酿了几十年,终于把这本书写了出来。”在此基础上,这本书也可以成为村民的营养、干部的营养、村落的营养,或可成为国家精神的营养。(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