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文艺20250117期 第版:

当前位置:北京文艺2024年03月27日期 第06版:信息

专家研讨青年戏剧创作的多样化与新形态

本报讯 近日,由北京市文联主办,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北京戏剧家协会共同承办的 “青年戏剧创作的多样化与新形态”专题研讨会举办。与会文艺家围绕如何理解青年艺术创作的新形式和新变化,戏剧创作应当如何更好地拓宽创作类型,文艺评论在助推戏剧生态建设上如何更有效地发挥作用等主题进行深入交流。
  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副主任胡一峰,市文联党组成员、北京评协驻会副主席赖洪波出席会议。市文联签约评论家、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主任彭涛,北京评协副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陶庆梅,《剧本》杂志主编武丹丹,北京剧协理事、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导演杨佳音,北京京剧院国家一级导演、制作人李卓群,青年戏剧编剧、导演朱虹璇,北京世纪华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总制作人汪鹏飞,北方昆曲剧院青年戏剧导演、演员松天硕参加会议。会议由陶庆梅主持。

青年戏剧创作活力迸发作品形态多样
  近年来,北京打造“大戏看北京”文化名片,出台一系列推动舞台艺术发展的利好政策,有效激发了国有院团、民营团体等创演单位创作活力,广大青年戏剧创作者积极探索,推出了一批特色鲜明、形态多样、内涵丰富的戏剧作品,引发观众观剧热潮,取得了良好的市场反响。
  陶庆梅首先从观察者角度梳理了青年戏剧创作呈现的新特点。她认为,青年戏剧创作主题立意丰富,表现形态多样,有着鲜明的自身特色,极大丰富了北京戏剧创作类型。
  朱虹璇详细介绍了“话剧九人”从初创时的艰难到现在完全依靠演出票房收入实现盈利的发展历程。她表示,他们的所有戏都是在一轮一轮演出过程中进行打磨,虽然会耗费很多时间精力,但好处是保障了每场戏的质量。同时,他们在理念上更加注重与观众观演关系的建立。除了在舞台上呈现的部分以外,在台下和观众的沟通交流,以及观众从走进剧场到离开剧场的全部体验,包括如何取票、入场音乐、观众群答疑、留言互动等,都是他们关注的重点。
  李卓群谈到,自己的第一部小剧场戏曲《惜·娇》采用项目制的创作方式,剧院提供一些基本的硬件资金投入,人员上则打破院团界限集聚了一批志同道合的创作者。最终剧目成功首演,得到了市场等各方面较好的反馈,坚定了她继续创作小剧场戏曲,将传统戏曲进行现代化呈现的决心。李卓群坦言,自己既是编剧,也是导演、制作人,正是从做“小戏”开始的磨炼和积累,让她后来有信心尝试做“大戏”,从戏曲拓展到舞剧、音乐剧等更丰富的舞台创作中。

良好戏剧生态的培育需要多方用力
  陶庆梅表示,没有戏剧创作的多样化,戏剧生态就难以建立,我们今天讨论青年戏剧创作,是要探讨他们怎么更好的在主流戏剧当中被理解、被言说,他们的出现对于戏剧生态建设有哪些重要意义。
  杨佳音介绍,北京人艺会从青年演员培训计划、青年演员艺术考核当中进行创作孵化,通过演员20分钟的一个片段展示去挖掘新作品,《赵氏孤儿》《哈姆雷特》就是这样走上大舞台的。用这样的视角去发现人才、发现作品,激发了演员的创造力和能动性,为人艺青年演员提供了一次探索和实验的机会。
  武丹丹建议,对于青年创作人才的培育,管理者需要做的更多的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急人才之所需,为他们提供展示才华的平台和机会。像江苏等地实施的“名师带徒”计划,主推青年编创人才的培养,值得我们借鉴。
  汪鹏飞认为,北京是全国旅游人口接待量最多的城市,但游客当中专程来北京看剧的并不多。现在全国很多地方都在做驻场演出,建设演艺集聚区,北京是否可以通过一部好戏带动一栋楼、一条街、一个区,形成演艺集群效应,有效激活文旅观演消费,让看一部戏、进一次剧场成为北京游客的必选项。

文艺评论要发挥好“摆渡人”作用
  彭涛认为,现在的戏剧评论存在很多空洞化的内容,文艺评论应当是美学化的,评论家应该本着客观的态度,给创作者反馈一些真实客观的评价,成为创作者反观自身的一面镜子。
  胡一峰表示,文艺评论也是戏剧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评论家既要当好“翻译者”,从专业角度帮助广大创作者去解读好文艺政策,用更符合艺术家接受习惯的语言表达出来,还要当好“摆渡人”,在创作者和观众之间架起一座有效的沟通桥梁,更好地帮助观众去艺术化的欣赏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北京评协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