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文艺20250117期 第版:

当前位置:北京文艺2024年02月28日期 第06版:信息

赓续传承以老舍所代表的北京文艺传统

市文联举办纪念老舍诞辰125周年系列活动

(上接1版)
  徐则臣表示,到北京后我开始写北京,这跟老舍先生有很大关系,可以说,我整个写作之路在不断与老舍先生相遇。以前看老舍先生的文章、小说,学到了一个作家是怎样去呈现与城市之间的关系。但去年在英国看到他的故居,以及《老张的哲学》的翻译稿,我意识到一个作家在异域环境中,在另外一种文明和语言下,他对母语、祖国以及祖国文化之间的关系,会有一种新的认识。对作家来说,文学生命可以一直活在人们心中。我们可以不断与他相遇,以阅读的方式相遇,从其作品中汲取营养的方式相遇,以他给我们不断提供新的教益的方式相遇,当然还有个人经历上的相遇,我相信未来我会不断与老舍先生相遇。
  乔叶表示,老舍先生为我们留下了很多文学财富,他代表的也是中国文学的国际视野和国际高度。处在他的多重影响中,我受益良多。比如我有河南的文学传统,现在又处在以老舍先生为代表的多重丰富的文学传统中,其实这个传统一直也不遥远,即便在河南,我也一直受这个影响,而且会跟老舍先生有一种遥远的呼应。文学是一条无限深沉、绵长宽阔的河流,作为一个写作者,我被这个河流滋养,我也想尽力为这条河流奉献自己的点滴。读他的作品,让他的作品不断复活,同时也尽可能以智慧又天真的态度,以赤子之心勇于创作,这就是我理解的对老舍先生最好的致敬和怀念。
  周晓枫表示,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到今天还有这么大影响力,是因为老舍先生完全以普通人的形象和心态,在时代变迁、社会动荡中的表现去写,因此直到今天依然能够与我们对话,这是老舍先生非常重要的贡献。老舍先生在异国他乡的经历,激发了他强烈的爱国主义。但是他的爱国主义非常理性和具体,他讲的是我们需要强大,而不是在否定、攻击、挑别人的刺,这对我们今天也有很大借鉴意义。老舍先生对每一个普通人都怀有悲悯之情,具有感同身受的力量,因此一个世纪前的作家,到今天还让人觉得他的作品特别新鲜,这是老舍先生作品常青、花开不败的原因,希望所有文艺创作者都能记住他的作品和理念,让自己也具有蓬勃生长的力量。
  石一枫表示,老舍先生从某种意义上构建了北京人对于生活的认识方式,这是一个作家经典的地方。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还能融入我们的生活。今天我们学习老舍,第一要学习老舍先生的敏锐性和总结能力,老舍先生创作的每个阶段都在呼应或是试图回答当时中国社会最迫切的问题;第二要学习老舍先生的平民立场。这个立场非常可贵,因为它不是古已有之的常识,而是鲁迅、老舍先生那代人给中国人留下的常识;第三要学习创作的主题性和作家的艺术个性之间如何协调,不能让主题性压过艺术性。让艺术性更好为主题性服务,这也是老舍先生一辈子都在思考的问题,这个问题对于今天的作家仍然是非常值得研究和思考的。
  首都文艺家代表、各界群众、市文联干部职工、新闻记者等300余人参加活动。
(宗文供稿 姜韬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