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文艺20250117期 第版:

当前位置:北京文艺2023年12月06日期 第03版:信息

张翎长篇小说《归海》引文学评论界热议

本报讯 近日,由北京市文联、北京师范大学和作家出版社主办,北京作家协会、北京文学期刊中心和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承办的“文学京彩季——北京作家2023精品研推工程第三期”在北京市文联举行。本次会议主要以张翎长篇小说《归海》为研讨对象,邀请了20余位学者、评论家、作家参会。
  市文联一级巡视员田鹏、作家出版社总编辑张亚丽出席活动并致辞。沈阳师范大学特聘教授贺绍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陈福民,《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刘琼,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丛治辰,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教授李林荣,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副研究员徐刚,《光明日报》“文荟”版副主编饶翔,《文艺报》副总编辑岳雯,《文艺理论与批评》主编鲁太光,《长篇小说选刊》主编宋嵩,中国现代文学馆客座研究员、评论家傅逸尘等专家学者与会研讨。会议由北京作协驻会副主席乔叶主持,《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执行主编李蔚超任学术主持。
  张翎,浙江温州人,北京作协会员,海外华文作家、编剧,加拿大国家文艺基金、安大略省文艺基金获得者。小说曾获华语传媒年度小说家奖、华侨华人文学奖评委会大奖等文学奖项。《归海》是张翎全新长篇小说,通过袁家母女的情感流变,探寻了中国女性的人生磨难与命运浮沉,并延伸至20世纪中国历史上个体生命的苦难记忆。
  田鹏表示,《归海》这部作品是描写苦难、伤痛、悲伤的题材,但是书写的过程或者说作品展示的这种苦难、伤痛,手法上是哀而不伤、隐而不发的,是非常沉浸的一种回望和叙述。张翎的回望和揭示,让我们感觉到这个伤痛的力量以及带给我们的感染和影响。希望评论家们把《归海》这部作品创作的内在规律性做很好地挖掘,把《归海》这部作品在当下书写的意义和价值,进行梳理和总结,更好地为小说的创作、小说的繁荣提供从文本出发的借鉴意义。
  与会者认为,张翎是一个很有特点的作家,艺术风格很清晰,是一个关注大变动时代下人物心理创伤的作家,很多作品都从这样的角度切入。但张翎探讨心理创伤、书写心理创伤,又有很特别的视角,就是伦理的视角。张翎总是把人物内心的创伤置于伦理的考量之中,在这种考量之中作者看似在质疑伦理、道德对人性的约束,更重要的是也通过这种质疑将省思的目光投向造成社会灾难的根源。在《归海》这部小说当中,张翎呈现了一如既往的那种沉思、内敛和“忧伤”的风格,体现出作家的气质。这个气质也是来源于张翎自己的生活经验,以及她自己如何看世界、如何看待这些创伤。《归海》这部小说最出色的地方在于用了非常巧妙的叙述方式,一种从现在到过去的探秘,从加拿大回到上海,从上海回到温州,层层打开的探秘。《归海》带有很鲜明的张翎风格。张翎的长篇小说从《金山》到《余震》,再到《劳燕》,到这部《归海》,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征是小说里的传奇性都非常强,是当代作家当中写传奇最好的作者之一。 (北京作协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