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文艺20240423期 第版:
精彩内容

老北京画家笔下的北京情愫

■ 宁丁 古都北京,从夏商蓟城烟雨中的起源,到春秋燕国幽州的崛起;从元大都的奠基,到大明中兴的盛极,无不演绎着历史的悲歌与壮怀。八百多年的建都史,也逐步形成了古都的格局与文脉。许多画家仰望着这座古城,拿起画笔表达着心中的热爱,王继民就是这样一位执着地画北京的老画家。为此,本报记者采访了这位画北京的北京画家,请他谈谈自己对北京的感受和他笔下北京的风姿神韵。 问:成为画家是许多人的梦想,请问您的梦想开始于什么时候? 答:我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北京城,少时适逢“文革”,懵懂贪玩不知什么是梦想,唯一让我高兴的就是上美术课和语文课,总能得到小红旗和5分的奖励!由于美术在当时不被重视,所以我也时常翻阅字典,虽然没有树立起什么远大梦想,但还是庆幸有了对美术和文学的爱好。 时光匆匆,光阴如梭,不知不觉步入社会走进了印刷厂,干了一年多的排字工作,这才知道自己该有什么梦想。于是在工作之余,晓行暮归,行游郊野,背着画夹开始了学画之旅,也开始了我的寻梦之旅。 也许是喜欢文科的缘故,通过不懈努力,我完成了在中央民族大学中文系和首都师范大学美术系的专业学习,陆续参加了国内外的美术展览后,又得到媒体的报道,使我信心倍增,踌躇满志。但随之而来的是取材的困惑。 问:这种困惑缠绕了您多久?您是怎么找到突破口的? 答:我是从生我养我的这块土地上寻找到突破口的。北京城的历史从蓟城烟云中开始,经历了幽州烽火,燕国沉浮,辽城割让。金中都雏形,直至元大都的矗立。沧桑两千多年的兴衰变化,荣辱交织,谱写了多少血雨腥风慷慨悲歌的历史篇章。大明王朝的鼎城辉煌,更是彰显了中华民族的王朝品性和艺术风范。楼阁飞拱、殿宇神兽、园林台榭、古木花镜,那巷陌胡同里的雕梁画栋又无不显现着庄严神圣的霸气与龙凤呈祥的瑞祉。风车鸽群,影壁门联,瓜棚炊烟,又处处展示了古老仁和的传统文化和生活的嘉祥。从北京猿人的炊火,东胡林人的耕守,到华夏的统一,从长途迁徙到民族的融合,一脉不变的是我们华夏各民族对齐家修身与和平安泰的追求。这些不就是我所追求的民族梦吗?不就是我们中华民族所向往的中国梦吗?北京虽然包括了各地的诸多美景,而那北京的胡同里,就寄托着我今生今世所追寻的美好梦想。北京有太多太多的美景等我去描绘,古都还有许多要去讲述的故事。我的梦想还在一直延续着、叙说着、描画着…… 问:所以,您的美术创作一直围绕着北京这座古城,请问您坚持了多长时间? 答:我画北京风貌已30余载。从夏商文明起源、长城逐鹿烟云、中华门与华表的庄严高耸、胡同的旧颜古韵及民俗文化,虽然逝去了很多古风遗迹,却总让人怀古牵情而割舍不去,它的古老民风和文化积淀,更令人有着恋恋不舍的怀想之意! 时代的变迁与发展、思想与意识的转变、物质的现实、理想与信仰的摇摆,让很多人有了模糊不清和混乱的意识,认清时代的依托,仍要靠深层次的传统文化来支撑。但是在风云变幻、兴衰荣辱之中,时代标记着历史,艺术叙写着文明,无论现实受到多元文化怎样的冲击,维护文化遗产、传承古国文明,不仅是艺术家的责任,也是所有有识之士需要共同担当的历史使命。 我愿用我的画笔,为我们的社会留下一批反映北京历史足迹与变迁的画卷,希望通过作品默默地挖掘深层次的传统文化内涵与内心情感,以期净化人们的心灵。 问:您秉持着什么样的艺术创作理念?采用了哪些技法? 答:我学艺启蒙于刘仁庆老师,40载全凭一腔热情执着画着。我是在以前的写实手法上,加以意象、夸张的表现技法,让每幅作品通过不同的色调和语言、形式和技法,表现出具有诗词歌赋般的节奏韵律和含蓄美感,达到物化合一、情景交融、心象相映、玄妙深邃的中国式美学意境,从而更艺术化地表现民族文化的真谛和我的心境。不管是古典式的写实直叙、表现派的夸张虚化还是印象派的梦幻依托,都离不开我纯净心灵的抒情表意。同时我也用文字语言,从美学的视角出发,把文学和绘画相结合,以期达到一个“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唯美境界,用自己一生的辛勤追求,给热爱北京朴素生活的人们留下那曾经的辉煌与变化、发展与思索的画面,一幕幕朴实的生活画面,以勾起人们对往事一段段美好的回忆。 问:那么,您在从艺之路上体验了哪些苦与乐? 答:艺术家成长过程中难免遇到的就是孤独之苦——形单影只、无依无靠,顾影自怜、天地空茫,有如沙漠孤舟,好似荒原野草,犹如瀚海浮冰,像是冷月青灯。如果人是在这种环境里孤独着,将是多么的悲凉与无望。 人为什么会孤独?有人说是世间的猜忌无助,有人说是人间的冷漠无情,还有人说是世界观的偏差与背离,而少有知音不被理解所致。历史是用笔来记录的,演义也是由笔来书写的,所有书写者都如司马迁一样的孤独执笔。历代闻名的文人墨客,无论是羊左管鲍、伯牙子期。还是竹林七贤、巢谷苏轼,都是被人津津称道、向往歌颂的友谊典范,都希望有高山流水遇知音,他们都是在孤独中寻得知己的。 而作为一个画家,也是在画布上以笔蘸血洒泪,涂抹着生命。其独立创作的本性就注定了与外界格格不入,在与现实的冲突中,不期与世俗接壤,不愿和低贱为伍,是把情感、思想和精神融汇凝聚在一起,创作出别具一格的作品,以披露现实歌颂美好及引领社会意识文明的发展!画笔是饱含着风物与岁月的沧桑流彩,也是凝结着情感与人生哲学的思想载体。 我曾经做了一首诗来表达我的学艺之乐: 人生在世学为乐,且把心声化婉歌。画笔闲抒闲淡志,丹青溢彩入长河。俯山川林海,闲看秀色听宁静。仰日升月落,漫随天外寻致远。聆涧谷泉声,踏径寻幽净心灵。赏百花色艳,品茗闻香随风看。探风花雪月,苍茫迷径不知路,凝细雨漫雾,空蒙巷陌只求仙。观天云万象,风霜变幻任飞渡,望大地原野,放纵情怀呼云烟。正是:闲看红尘纷纷扰扰,且画世间真善美好。淡泊名利承文化,叙表情怀与后人。 问:正是有了这些经历,才使您情感更为丰富,画笔更多彩吗? 我从学画开始至今,已经记不清扔掉多少支画笔了,伴随着凄风苦雨遗失在国内外的山间水畔、乡野沟渠,但是非常欣慰的是换来了数百余幅作品,陪我一起走过孤独、忍受孤独也享受孤独。在满目苍凉的行旅中,常常想起王维遁世修佛才有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徐渭和朱耷凄惨与落魄的经历才使他们有了寓情于景、抒发心志的作品。今观当代的林风眠和吴冠中,同样是有着命运多舛的酸楚经历的,世界闻名的蒙克与凡·高,更是在孤苦凄凉的煎熬中,才创作出了直露内心与精神的作品。他们的画笔是性灵、是造化,都是在孤苦多难的行旅中,才闪耀出辉煌的成就。 拿一支画笔,览一路风光,以天穹地角为画布,以山川水流为颜料,以日月云霞为灵魂,以人文物象为构架,描绘生活的苦和乐、愁与喜、悲和美。虽然少有理解、无人陪伴,但在举步维艰的学艺之路上,每一支画笔都是蘸满汗水、滴下心血的。默默怀以“却道天凉好个秋”的悲悯,独自享受“人间有味是清欢”的乐趣,画出深入人心的理想画面。 有所追求、思想深刻的画家多是半生疾苦行天地者,握一支画笔挥洒沧桑、叙写春秋!秉苏武持节之志,纳东坡豁达豪情,抒太白浪漫诗意,达放翁国运之期。有了画笔与梦想的陪伴,在孤独的行旅中才能砥砺前行,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且物我两忘、逸乐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