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文艺20240423期 第版:
精彩内容

以文化人 以艺通心

编者按:以文化人,更能凝结心灵;以艺通心,更易沟通世界。在2023北京文化论坛“以文化人:文艺价值与社会生活”平行论坛上,文艺家们围绕新时代文艺创作、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等主题,发表精彩演讲。因版面有限,本报摘发部分演讲内容,以飨读者。现代小说与心灵格非(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北京作协副主席) 按照文学史的一般看法,现代小说是从传统叙事诸形式中脱胎而来,同时也构成了对传统叙事的扬弃,并逐渐形成了一种全新的话语装置。现代小说在兴起发展的过程中,固然一直在不断地从传统叙事中汲取养分,但作为一种全新的装置,它与传统文类的区别和差异也让人一目了然。在我看来,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与史诗、神话、民间故事的记叙相比,现代小说显著地增加了它的“社会性”或“社会意识”,也就是说,现代小说将“现实的”社会生活作为了自己的主要描述对象;第二,传统的文类往往从历史、传说、传奇、道听途说乃至街谈巷议中寻找叙事的材料,而现代小说则大多依靠自己的社会经历和个人经验来创作;第三,现代小说致力于描述个人在社会现实中的精神或情感处境,进而提出自己的问题,与读者展开交流,沟通与对话。归纳起来,也可以这样说,现代小说侧重于描述个人心灵与社会性存在之间的关系。 今天,人类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复杂化,劳动分工也越来越细密化。个人生存本身也日益碎片化、同质化和原子化,现代科学和技术,尤其是传媒技术飞速发展,知识生产的密集与膨胀,为我们提供了越来越便捷的生活方式、越来越丰富的交流途径和手段,但并没有让人与人之间心灵靠得更近。甚至在某些方面,人们对各类知识纷至沓来的无所适从,反而加剧了交流的困难。意见、观点和观念的表达,反而更有排他性,并日趋狭窄化。在这方面,文学作为一种心灵交流的特殊方式,在今天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而从写作层面来看,作家的创作,有些类似于在黑暗的丛林中开辟道路。在很多情况下,写作者其实并不是从一开始就获得了某种先在的、一成不变的、非此即彼的观念和见解。恰恰是经由写作,通过与想象中的读者之间的交流,写作意图才会逐渐清晰、明朗起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写作中寻找心灵上的知音,进而理解社会生存与生命的奥秘,一直是文学最古老的秘密之一。以明德修身奋力前行 用电影精品回馈人民黄建新(北京电影家协会主席、著名导演) 2022年我国全年电影总票房为300.67亿元,国产电影票房占比达84.85%,共有7部影片票房突破10亿元。2023年,仅1至8月份,中国电影票房就突破428亿元,有9部影片票房突破10亿元,其中6部票房超过20亿元。中国电影已经形成题材多样、类型多元的良好势头。 在艺术跋涉的道路上,创作信念与追求是作品前行的动力,它推动着我们以此为起点,乘风破浪,驶向抵达优秀的航程。我试图用几个关键词来表达这些认识,那就是“主流”“温情”和“匠心”。 第一个词是“主流”。主流是指一个民族的主流价值观,符合绝大多数人的价值判断。主流作品能通过成熟的艺术手段激活观众的群体意识,激发每个观众埋于心灵深处的情结。电影作为弘扬文化、传递价值的重要大众艺术媒介之一,应致力于创作人民喜欢的影片。电影创作者要心怀敬畏地拍摄电影,将宏观的理性与细微动人的感性相交融,使观众心中潜藏的情感在欣赏电影的过程中释放出来,获得共融。 第二个词是“温情”。近年来,外部环境对观众的文艺审美带来了新的影响。人们对温情的诉求,对真爱世界的渴望,越发强烈。电影是跟心灵发生密切关系的艺术形式,“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第三个词是“匠心”。电影的发展需要“能工巧匠”,电影是一个充满挑战的群体创作艺术形式,需要合力并用高超的技能去描述或者表达创作对象。电影人要向运动员学习,不怕摔打、不怕困难,敢于挑战和拍摄世界级别的电影。 在导演、编剧、监制电影的经历中,我深深地体会到电影作品的百花齐放,需要电影产业的健康发展来保驾护航。电影创作要尊重电影分类,不同的电影类型有不同的创作方法,用“分众概念”研究电影市场、总结创作经验十分重要。文艺创作的过程是艰难的,就像是在迷雾中寻找灯塔。让我们持之以恒,用电影展现历史的广阔、弘扬世人的美德、传递时代的新声,为人民奉献更多有筋骨、有温度的作品,让创作的芳华绚丽绽放。为人民而舞 时代的嘱托陈维亚(北京舞蹈家协会主席、著名导演) 舞蹈工作者应该有充分的自信运用好舞蹈语言去演绎我们的历史,描绘我们的生活,表达我们的追求,让中国故事“舞”起来。下面我想结合我在舞蹈创作上的实践来谈一些感想和体会。 首先,我想谈谈舞蹈创作的时代性。新时代以来,舞台艺术百花齐放,优秀作品不断涌现。展现了一派繁荣之景。如今年7月在北京举办的第18届北京舞蹈大赛,最终评选出40余个优秀作品。8月底,第13届“桃李杯”舞蹈比赛在北京举行,今年的“桃李杯”在以往的基础上更加丰富了展演内容。这两件首都舞蹈界的大事都说明,时代发展与文艺创作是一种如影随形的关系,是不能分离的。我们要立足新征程恢弘气象,放眼大千世界,从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中萃取题材。波澜壮阔的时代变迁、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筑梦圆梦的奋斗故事等,都应该被嵌入到舞蹈艺术图谱,凝铸成砥砺奋进的中国形象。 第二,我想谈一下舞蹈的创新发展,新时代、新技术、新手段对舞蹈艺术带来的变化和影响。在科技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全息影像、实时捕捉、AI交互设计等各种新技术的出现,对舞蹈的创作、表演、传播提供了新的手段。面对新的技术和传播平台,舞蹈出现了从舞台呈现到综合视觉呈现的转变,在表演、造型、场景、时空、音乐等方面都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这些变化使舞蹈的表现方法更为复杂多变,但同时也提供了更为广阔而丰富的创作想象空间。这要求我们舞蹈创作者要将传统创作方法与现代科技手段有机结合,借鉴新理论、新方法,摸索新特点、新规律,助推新时代舞蹈艺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第三,我想谈谈舞蹈创作的人民性。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是艺术家毕生要做的事,深入生活需要有大树扎根一样的笃定和投入。多年来,采风和到人民中去给予我源源不断的灵感,让我的关注和情感从自发进入自觉阶段,对人民、对生活、对生命都有了更多的思考和领悟。散文作为想象中国的方法陈平原(哲学社会科学一级教授、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 在我看来,“想象中国”的能力、趣味及境界,不仅属于“小说”,也属于 “诗歌”、“戏剧”、“电影”、“绘画”等,还有本文将着重讨论的 “散文”。这里所说的“想象”,不限于虚构与叙事,还包括体察、描摹、铺陈、玄想、辨析、批评等。只是文类不同,具体处理时会有很大差异。相对而言,称小说作为“想象中国的方法”,比较容易被接纳;而从“想象中国”的角度谈论散文,则需要略加辨析。 传统中国,“文”——约略等于今人所说的古典散文,曾经发挥巨大的作用。晚清以降,随着西方“纯文学”观念的引进,作为“杂文学”(五四时期新文化人普遍使用的概念)的“散文”,由中心文类一转而为边缘文类,无法吸引大量研究者的目光,自在情理之中。那么,是否晚清以降,中国散文便走上穷途末路了呢?非也。20世纪中国散文不但没有消沉,反更因其重个性、讲韵味、洒脱自然而突破明清之文的窠臼。 今天中国小说(尤其长篇小说)生产量如此之大,且依旧是中国读者的最爱,今人之“想象中国”,依然可以、或理所当然地,还是以小说为核心文类;诗歌作为语言艺术中最敏感、细腻且奇崛的表达,某种程度成为现实生活的象征与预言,故也常被研究者谈及。我想特别提醒的是,传统中国至关重要的“文”及其现代转型——不仅是美文、小品、杂感、随笔,甚至包括演说稿、回忆录、口述史、轻学术、大家小书、纪录片解说词等,也都值得关切。 35年前,钱理群、黄子平和我合编“漫说文化丛书”。该丛书共10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1992年初版,目前已是第5个版本。一套小书,能一而再、再而三地刊行,可见其生命力旺盛。时过境迁,这种小里有大、软中带硬、兼及思考与休闲的阅读趣味,依旧有某种特殊魅力。 不同于文学史著之表彰作家才华,专题散文集更多考虑读者感受。若能以史家眼光广泛阅读,提炼精彩的主题,开掘深刻的意旨,呈现辽阔的视野,采用合适的编选策略,兼及文学、思想与学问,散文完全同样可以“作为想象中国的方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生活蒙曼(中央民族大学教授) 为什么要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现代生活呢?大概有三个理由。第一个理由,我们的生活需要有足够的文化力量支撑,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是这样的文化力量;第二个,走进生活,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好的传播途径;第三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必须活在人们的生活中,才能不断创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要走进生活,其实存在一个选择的问题,我们希望它的什么走进生活呢?我的感触是,真希望传统文化中的生活情趣、审美品位、人生情义和生命意义能够走进当代生活。 先说生活情趣。它既是人类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也是人们对生命之乐的感知。我们中国的古人春日临水,秋日登山,一年的生活有着自然的节奏感和韵律感,这不就是让我们羡慕的地方吗?其实也是传统文化能够有益于今天的地方,至少能引起我们思索的地方。 再说审美品位。中国传统的美学见解非常独特,也非常有魅力。传统的中式审美并不是刚性的对称,也不是毫无章法的自然,而是柔性的平衡。这是我们特别需要向古人学习的。 再说人生情义。传统文化情义的起点是什么?就是家庭内的亲情。从家庭这个原点推而广之构成了有情世界。它把人扭结在一层层的亲情关系里,也扭结在真实的世界中,让人活得累赘但也踏实。现在我们已经解构了这种人际关系模式,那么,替代性的模式又该如何承担起情义的责任,让我们仍然感觉人世间的温暖,这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话题。 再说生命意义。现在我们的生命意义越来越大程度上和成功学捆绑在一起了,而传统文化给出的答案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个修齐治平,既是修养的过程,其实也是人生的意义,每个人都可以在自己位置上找到人生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