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文艺20250117期 第版:

当前位置:北京文艺2023年10月13日期 第06版:信息

《2022北京文艺发展报告》发布

“坊间对话”畅谈当前北京文艺新风貌与新趋势

(上接2版)
傅瑾建议,北京应该充分发挥北京人艺、北京京剧院等标杆性院团的作用,将《茶馆》《雷雨》《龙凤呈祥》《四郎探母》等作品打造成为常态化演出,满足观众对剧场艺术的观演需求。同时,在常态化演出之外,还应该有经典性演出,可以举办一些大型的、品牌性的邀请展,让全国各地优秀的戏剧作品汇聚北京,为北京建设演艺之都提供重要支撑。
  张清华认为,当前国家对文学创作高度重视,在资金扶持、媒体宣传、出版发表等方面出台了系列保障措施,但只有这些是不够的,还需要作家们能够沉下心来,真正能沉入历史、沉入现实、沉入生活、沉入人心、沉入世道、沉入人性,才有可能写出好作品,这才是文学创作的正道,这才能无愧于我们对北京文学传承发展的责任。从老舍,到邓友梅、刘心武,再到王朔和后来的邱华栋、徐坤,一代代的北京作家运用他们的北京经验,写出了真正的北京文化、真正的北京味儿、真正的北京民俗人情,为北京文学、北京书写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指出,当代的北京作家不但要写北京故事,还要为我们的时代贡献最好的或者最具有引领性的文学观念、书写方式和艺术范型,为未来中国文学发展做出具有全国视野和世界视野的新探索。
  赵卫防指出,北京电影不能仅仅局限于北京,应该引领全国电影事业发展,北京电影创作者有责任和使命为全国电影创作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特别是应该起到艺术标准建构的重要作用。他提到,2022年北京观影人数为2575.4万人次,总体来看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同时存在观影不均衡的现象,院线的头部电影太多,许多没有头部效应的电影很难在院线上映,这是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同时,他认为,北京电影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中国电影,要担负起文化“走出去”的使命,不能只是在本土获得赞誉,要真正把中国电影做强。
  谈及当前美术行业遇到的问题与挑战,吴洪亮指出,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目前还没有属于自己的市级美术馆,这是一大遗憾。一座城市美术馆的陈列代表着这座城市艺术发展的水准,代表着对于艺术的态度。他认为,当前社会大众对于美术的通识性认识还不到位,我们希望能够有一个展示展览的专属空间,为创作者提供艺术交流的渠道,为艺术家和大众提供对话的平台。
  现场交流环节中,观众踊跃提问,围绕中国电影未来的发展趋势、短视频的兴起对电影艺术发展的影响、北京如何通过结合新型的剧场技术加深国内外对北京厚重历史文化的人文印象等问题,与嘉宾们进行了深入交流。
(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