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文艺20250117期 第版:

当前位置:北京文艺2023年10月13日期 第05版:信息

众文学家谈“名家笔下的中国风貌”

本报讯 近日,今日头条联合北京市文联和北京文学期刊中心,共同推出《头条书声》之“看见名家笔下的中国风貌”系列读书访谈节目,邀约茅盾文学奖得主、作家乔叶、徐则臣,鲁迅文学奖得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莉,青年作家、译者杜梨等讲解名家笔下的中国风貌。
  今年,乔叶凭借《宝水》斩获第11届茅盾文学奖,有人评价:“《宝水》就是乡土中国现代化的文学书写。”谈及创作初衷,乔叶坦言,童年的乡村经验对她影响深远,“乡土是我命中注定的精神基因。”作为从河南农村走出来的孩子,乔叶从小就有大量的乡村记忆和生命体验。人到中年,地理意义上离家乡越来越远,但心理上却越来越近。在乔叶看来,写作的本质是回忆,要从来处出发,“只有知道自己的来处,才会更坚定自己的将来”。
  从小到大,河流对徐则臣有着深远的影响,甚至直接引领他创作了小说《北上》。他认为,河流是我们认识世界的重要参照。“北”是地理之北,亦是文脉、精神之北。《北上》中,徐则臣以历史与当下两条线索,讲述了发生在京杭大运河之上几个家族之间的百年“秘史”。大水汤汤,溯流北上。小说跨越运河的历史时空,探究普通人与国家的关系、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探讨大运河对于中国政治、经济、地理、文化变迁的重要影响。徐则臣希望,通过《北上》,读者能够读到大运河的前生今世,了解它对中国人精神的影响。
  为什么要编写 《散文中的北京》一书?张莉说,她希望借此让大家感受百年北京的变与不变。她认为,郁达夫、老舍、王朔、刘恒等作家,都曾通过作品对“京味儿”给出不同的诠释和理解。他们笔下的“京味儿”是一个个具体的生活体验,是骑着毛驴上西山、吃赛梨的萝卜;是推开房门扑面而来的涮羊肉的香气,眼睛随之模糊……郁达夫曾说,这是任何其他地方都没有的风景。在张莉看来,散文里的北京,指的不是故宫和天坛,而是更为浩大、包容和众声喧哗的北京,是一种对于平民生活的包容姿态。
  杜梨认为,北京最不缺历史建筑,比如故宫、长城……古建筑们经过时间的洗礼,给人一种信赖感、安定感,“看到故宫、长城的砖,都能给人很深刻的印象,因为上面有时间磨损的痕迹。”在平常的日子里,杜梨还喜欢观察古建筑和动植物的互动,比如:古建特有的榫卯结构很适合飞累的雨燕直接飞进去休憩。得益于日积月累的悉心观察,杜梨的很多作品都立足于日常生活,写普通的人和平凡的事。她说,普通人与自然相处,身上散发出的幽默和乐观,往往是文学作品最打动人心之处。
(北京文学期刊中心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