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文艺20240515期 第版:
精彩内容

以文学方式讲好党史故事

本报讯 近日,北京市文联主编,由王蒙、梁晓声、柳建伟、梁衡等50余位作家创作的《百年跫音》一书由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来自文学界评论界的20余位专家学者齐聚北京市文联艺术工坊,围绕《百年跫音》,共话百年北京党史的灿烂和辉煌。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吴义勤,北京市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陈宁,中宣部出版局原副局长刘建生等出席会议。张陵、刘岳、刘大先、丛治辰等特邀嘉宾,梁晓声、张莉、乔叶、董保存等作家代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北京华景时代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的出版人,新华社、人民日报等近30家媒体,齐聚一堂,畅谈党史故事、守护城市历史文脉、解读中国共产党百年传奇的精神密码。会议由北京市文联一级巡视员田鹏主持。兼具历史深度和文学美感 与会专家学者对《百年跫音》一书从不同角度作出了高度评价。吴义勤指出,这是一部兼具历史深度和文学美感的献礼之作,旨在深刻挖掘和赞颂北京的红色历史。作家们通过散文形式,以现实中的场地、人物和文物为切入点,精心构建了历史与现实的桥梁。这部作品不仅文笔优美、富有思想性,还具备出色的史料性和可读性。令人欣喜的是,该书还包含由北京美术家协会组织画家特别创作的画作,这些作品准确地捕捉了历史人物的气质,与文本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一幅生动而独特的历史画卷。除此之外,全书还充满了丰富的情感和人文关怀,它不仅是一部思想之书,更是一部精神之书。它深度解读了中国共产党百年的成长之路,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历史、文脉和党的伟大成就的新视角。总体而言,这是一本集多维度艺术、历史和思想于一体的综合性作品,可视为北京党史的百科全书。 陈宁在讲话中指出,这本书得到了文艺大咖们的鼎力支持,作家们把自己对党的情感放进文章里去,这是这部作品最大的价值。同作家一样,画家们在创作过程中在党史专家的指导下,一步一步地加深了对党史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形象地去表达,书中作品无论神态、人员的安排还是场景的构建,都是在对党史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创作的。她谈了三点感受:一是作家写党史的书不多,本书占了一个“新”字;二是作家写的都是当地的事、熟悉的事,饱含温度,占了一个“暖”字;三是文章所述大事不虚、小事不拘,合理想象、生动具体,既是文学作品又是历史作品,占了一个“精”字。这样既“新”又“暖”且“精”的讲述党史的作品,必然、也应该成为经典,广为流传。策划和组织创作、出版《百年跫音》的这次探索、这种形式是有价值的。北京作协副主席刘庆邦曾说,主题创作是“硬”的,我们需要用文学的语言、文学的故事让它“软”化,这种“软”化的成效是远远大于政治化宣传的。她指出,对这部书的宣推应该覆盖到社会各个层面。市文联下一步将继续延伸,做党史的宣传与普及,以更加生动鲜活的方式,把《百年跫音》的成功经验更好地加以推广,推出更多有品质有温度有感情的优秀文艺作品。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董事长赵红仕在介绍出版情况时指出,《百年跫音》这部书以其选材的创新、创意的创新、作者的权威、书稿的原创、装帧设计的艺术性等诸多特点为一体,是一部独具匠心、充满魅力的佳作。从开天辟地、改天换地到翻天覆地新的天地,该书承载了建党百年发生在北京的大事记,反映了百年中国剧变的历史缩影,这是一部充满热血、充满温情、充满人文、充满文化的具有鲜明时代感的让人震撼的作品。 北京市中共党史学会常务副会长刘岳强调,在庆祝建党百年的作品中,《百年跫音》是独树一帜的,组织这么多位作家写党史,在同类作品中很少见。一部红色经典工具书 茅盾文学奖得主、本书作者之一梁晓声深入分析了该书的独特之处。他坦言,在最初接触《百年跫音》时未曾完全预见其价值,但逐渐认识到这本书的意义,认为这是一部经典之作,可以通过特定渠道广泛传播,包括工厂、社区和学校等各级图书馆的馆配。他强调应将书籍推广至中小学和大学图书馆,利用短视频形式进行更多宣传,特别是在北京的艺术院校,借助学生和教师的创意,将书中内容转化为声像作品。他呼吁作家应作为一个在场者去书写,去记录,通过广泛征集稿件,持续将这种创作延续下去,启发和引导各行各业的普通人去书写自己胡同的变化、社区的变化、街道的变化。他以北京的“大碗茶”为例,表达了对城市记忆的珍视,鼓励人们将这些珍贵的故事写入书中,不断延续。 刘建生赞赏这部作品作为主题出版的丰硕成果,在各个方面达到了很高水准,包括装帧设计、美术和文章质量。作品中融汇了北京的象征,展现了北京人与北京事的特质,更重要的是作家的情感和人文情怀。这部作品堪称集大成之作,为秋日的八月增添了丰富的精神风采,有着深远的意义。揭示新时代与北京发展的深度关系 评论家、作家出版社原总编辑张陵谈到《百年跫音》的立意和创意时说到,书中文章揭示了新时代与北京发展的深度关系,以人民为中心的新时代思想在北京践行,是立意的重要方面。北京作为一个国际大都市,它的胸怀、境界和风貌,通过这个作品在新时代中散发出特殊的光芒,比如城市更新、生态文明、高科技文化等国际大都市的风貌,反映了北京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地位。这本书除了反映这个立意,除了反映党史,还反映出北京,从立意的角度我觉得这本书非常成功。 北京美协秘书长柳妍谈到,《百年跫音》给了画家创作的动力,从作家的文章中找到了灵感。北京美协在组织画家对诸多重大的历史时刻进行创作的过程中,邀请党史和美术专家一起对作品进行了多次评审,最后编委会选择了20余幅作品。用美术作品讴歌党史,这也是北京美术家的心愿。众作家共话创作谱写愿景 新晋茅盾文学奖得主、北京作协驻会副主席乔叶的 《春游陶然亭》收录在《百年跫音》中,她表示,自己在写作中重温了历史,并尽力使得历史融入当下生活现场,在这个过程中十分受益。另外,阅读书中各位名家的作品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大家在主题创作中保持了特别突出的文学水准,多角度的切入,情感的浓度,技法上的呈现,鲜明的地域特点,总体成就了本书的高品质。 鲁迅文学奖获得者、解放军出版社原副总编辑董保存说,他希望今后能够像《百年跫音》一样,通过文学的形式把我们党的历史,把北京的发展史,把北京普通百姓的生活史,一一呈现。作为作家很愿意参加以北京为主题的创作活动,把北京的宣传搞得更好。 鲁迅文学奖获得者、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大先指出,《百年跫音》在不同层面都有着积极的意义。首先,它以鲜明的红色背景为底色,融汇科技进步和全球化潮流,这在作品中得以显现。特别值得称道的是末章《新的天地》,从历史的开篇到演变的转折,甚至到翻天覆地的变革,其中还融入了奥运会的光辉。这着实令人欣赏。因为提及北京这座古都时,我们常常只着眼于其历史底蕴,虽然它肩负着地方文化与民族文脉,但更值得注意的是,作为综合性的国际化大都市,北京不仅凝聚着沉淀的历史,更重要的是呈现出持续向前发展的势头,以及宽广的全球视野。这正是北京的特殊之处,也是令人瞩目之处。 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张莉表示,在阅读《百年跫音》时,作为一名创作者,感受到了对自我认知的提升。这部作品通过多种方式,使普通读者和大众更加深入地理解了革命历程的足迹。历史中的事件往往是当事人的第一次见证,而真正的写作则是第二次观察,它将你重新带回那段历史。站在如今百年党史的角度审视世界,会发现很多历史事件已经被掩埋,需要重新挖掘。而这本书则是这一重新挖掘过程中的杰出呈现,它让埋藏的历史重新浮现于视野之中。 《北京文学》原执行主编杨晓升指出,这本书不仅是历史记录,更是一段充满感染力的文学叙事,用历史文化散文来呈现党史,站在时代的制高点看历史,各位作家因此而有不同的发现和体悟,他们把自己的观察、自己的思考融进文章中去,成就了这本实至名归的经典之作。这本书因其上乘的文章和精美的制作赢得口碑,同时这本书的出版经验也被积累下来,为今后类似的重要节点,尤其是关于重大历史节点的主题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路径。 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丛治辰认为,《百年跫音》是主题写作,从这个书的设计方案提出到具体实施都贯彻了一种顶层设计,它有一种宏观地鸟瞰一百多年来我们党的发展历程的架构,气势磅礴,印证了主题出版也可以经典化。这部大书在呈现的过程中有大义也有小情。大义不用说,这是表现我们百年党史之书。同时也有小情,很多篇章就是写小情,作家们在细节方面做的小的描写非常动人。这部书有时间也有空间。一座城市有它的记忆,整体记忆更抽象,很难入心入脑,这部书在一个个小角落、小地方把历史写出来,把文明的历史和红色的基因放进北京的大街小巷,这个非常有意思。 中国作协报告文学委员会委员孙晶岩呼吁用视频的方式进一步推广这本书,以短视频的形式将书中的故事以更生动的方式传播出去,唤起对北京历史的关注和热爱。她表示,通过这本书的启发,期望大家共同努力,将北京的历史与文化更好地传承弘扬。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副编审崔岱远讲到,《百年跫音》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就是在一本书中包含了北京文化的四个方面——古都文化、红色文化、京味文化、创新文化。能在一本书里同时把这四个方面非常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而且又有这么强的文学性,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这本书做到了。所以,这是一部难能可贵的作品,它的生命力是恒久的,会长久地流传下去。 北京文学期刊中心主任师力斌表示,相信这部书凭它的质量和内容,未来很长的时间都会在国内关于党建方面的图书中出类拔萃、别具一格、独占鳌头。 北京老舍文学院副院长周敏谈到,本书的书名是专门找书法家书写,美术家的画作也为这本书增添很多色彩,书的文学性尤其突出,达到了我们最初把百年北京党史用文学的方式加以呈现的目的,希望有更多读者读它、喜欢它。(北京作协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