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京文艺2023年09月18日期 第01版:要闻
北京文化论坛平行论坛召开
中外嘉宾畅谈以文化人:文艺价值与社会生活
本报讯 (南若然 吴新乐) 9月15日,2023北京文化论坛平行论坛 “以文化人:文艺价值与社会生活”在北京饭店召开。本场论坛的指导和承办单位是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国家电影局、中国文联、中国作家协会、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北京市文联。论坛围绕“文化艺术连接心灵沟通世界”主题进行深入探讨,包括嘉宾致辞、嘉宾演讲、圆桌对话、成果发布、项目签约等环节。突出学术性、专业性和实践性,聚焦精品创作、媒介传播、对外交流等议题深入研讨,发布行业权威成果和重要奖项,充分展现文艺发展的最新成果和实践经验。
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局长曹淑敏,中国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李屹,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张宏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副台长王晓真,北京市文联主席陈平,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客座讲席教授包华石(美国),西安外国语大学俄语教授、俄语语言与文化中心主任杜布阔娃·奥莉卡,著名翻译家施露(荷兰),葡萄牙奥埃拉斯工业园投促局董事长安东尼奥·曼努埃尔·德·门多萨马丁斯·达·克鲁兹,著名编剧何冀平(中国香港),以及中央宣传文化系统相关单位负责同志,部分高校知名专家学者、中央文艺院团负责同志,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领导小组相关成员单位负责同志,北京市各区相关负责同志,文艺领域外籍嘉宾、文艺类社会组织代表等160余人出席论坛。中宣部文艺局局长刘汉俊主持论坛。
本场论坛是文艺界的一次盛会,多位诺贝尔文学奖、茅盾文学奖获得者来到现场,著名导演、编剧、演员,美术家、音乐人,知名文化学者,文艺评论家、汉学家、翻译家相聚论坛。
15日上午,曹淑敏、王晓真在论坛上致辞。中国作协副主席、清华大学教授格非,北京电影家协会主席、著名导演黄建新,北京舞蹈家协会主席、著名导演陈维亚,哲学社会科学一级教授、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陈平原,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客座讲席教授包华石,中央民族大学教授蒙曼分别作嘉宾演讲,围绕不同主题发表了精彩致辞和演讲,既有对新时代文艺精品创作的深入思考,也有对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系统阐述,还有对深化文艺领域国际交流合作的积极倡议,饱含真知灼见。
格非以“现代小说与心灵”为题演讲。他表示,文学作为一种心灵交流的特殊方式,在今天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小说通过作品中的人物、事件和命运的呈现,邀请读者在一个宽阔得多的领域参与进来,彼此之间寻求沟通、对话或认同的可能性。在写作中寻找心灵上的知音,进而理解社会生存与生命的奥秘,一直是文学最古老的秘密之一。
黄建新以 “以明德修身奋力前行,用电影精品回馈人民”为题演讲。他谈到,“以文化人”对电影创作者的道德修养提出了要求,也对文艺作品的艺术水准与精神内涵带来了更高的标准。一方面,需要以“明德修身”为先,勇于承担引领时代风尚的社会责任;另一方面,要用电影精品回馈人民,秉持主流、温情和匠心,传递丰富的情感,创造生动的人物。
陈维亚以 “为人民而舞 时代的嘱托”为题演讲。他认为,新时代舞蹈工作者应该有充分的自信运用好舞蹈语言去演绎历史、描绘生活、表达追求,聚焦舞蹈创作的时代性、舞蹈的创新发展和舞蹈创作的人民性,让中国故事“舞”起来。
陈平原以“散文作为想象中国的方法”为题演讲。在他看来,“想象中国”的能力、趣味及境界,不仅属于小说,也属于诗歌、戏剧、电影、绘画等,还有散文。若能以史家眼光广泛阅读,提炼精彩的主题,开掘深刻的意旨,呈现辽阔的视野,采用合适的编选策略,兼及文学、思想与学问,散文同样可以“作为想象中国的方法”。
包华石以“社会价值观如何在视觉文化中显现”为题演讲,他认为,文化是社会典范的自然领域,视觉艺术可以通过推广或抵制有些社会典范传达文化价值,有能力塑造人的行为和意识形态。
(下转4版)
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局长曹淑敏,中国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李屹,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张宏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副台长王晓真,北京市文联主席陈平,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客座讲席教授包华石(美国),西安外国语大学俄语教授、俄语语言与文化中心主任杜布阔娃·奥莉卡,著名翻译家施露(荷兰),葡萄牙奥埃拉斯工业园投促局董事长安东尼奥·曼努埃尔·德·门多萨马丁斯·达·克鲁兹,著名编剧何冀平(中国香港),以及中央宣传文化系统相关单位负责同志,部分高校知名专家学者、中央文艺院团负责同志,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领导小组相关成员单位负责同志,北京市各区相关负责同志,文艺领域外籍嘉宾、文艺类社会组织代表等160余人出席论坛。中宣部文艺局局长刘汉俊主持论坛。
本场论坛是文艺界的一次盛会,多位诺贝尔文学奖、茅盾文学奖获得者来到现场,著名导演、编剧、演员,美术家、音乐人,知名文化学者,文艺评论家、汉学家、翻译家相聚论坛。
15日上午,曹淑敏、王晓真在论坛上致辞。中国作协副主席、清华大学教授格非,北京电影家协会主席、著名导演黄建新,北京舞蹈家协会主席、著名导演陈维亚,哲学社会科学一级教授、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陈平原,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客座讲席教授包华石,中央民族大学教授蒙曼分别作嘉宾演讲,围绕不同主题发表了精彩致辞和演讲,既有对新时代文艺精品创作的深入思考,也有对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系统阐述,还有对深化文艺领域国际交流合作的积极倡议,饱含真知灼见。
格非以“现代小说与心灵”为题演讲。他表示,文学作为一种心灵交流的特殊方式,在今天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小说通过作品中的人物、事件和命运的呈现,邀请读者在一个宽阔得多的领域参与进来,彼此之间寻求沟通、对话或认同的可能性。在写作中寻找心灵上的知音,进而理解社会生存与生命的奥秘,一直是文学最古老的秘密之一。
黄建新以 “以明德修身奋力前行,用电影精品回馈人民”为题演讲。他谈到,“以文化人”对电影创作者的道德修养提出了要求,也对文艺作品的艺术水准与精神内涵带来了更高的标准。一方面,需要以“明德修身”为先,勇于承担引领时代风尚的社会责任;另一方面,要用电影精品回馈人民,秉持主流、温情和匠心,传递丰富的情感,创造生动的人物。
陈维亚以 “为人民而舞 时代的嘱托”为题演讲。他认为,新时代舞蹈工作者应该有充分的自信运用好舞蹈语言去演绎历史、描绘生活、表达追求,聚焦舞蹈创作的时代性、舞蹈的创新发展和舞蹈创作的人民性,让中国故事“舞”起来。
陈平原以“散文作为想象中国的方法”为题演讲。在他看来,“想象中国”的能力、趣味及境界,不仅属于小说,也属于诗歌、戏剧、电影、绘画等,还有散文。若能以史家眼光广泛阅读,提炼精彩的主题,开掘深刻的意旨,呈现辽阔的视野,采用合适的编选策略,兼及文学、思想与学问,散文同样可以“作为想象中国的方法”。
包华石以“社会价值观如何在视觉文化中显现”为题演讲,他认为,文化是社会典范的自然领域,视觉艺术可以通过推广或抵制有些社会典范传达文化价值,有能力塑造人的行为和意识形态。
(下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