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文艺20240515期 第版:
精彩内容

打造高品质首都舞蹈赛事

本报讯 第18届北京舞蹈大赛近日落幕,北京舞蹈大赛40周年专题研讨会同期在京举办。此次研讨会是北京文艺评论热点现象研究系列研讨之一,也是北京舞蹈大赛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北京市文联主办,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北京舞蹈家协会联合承办。市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白靖毅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由北京评协驻会副主席、秘书长赖洪波主持。 北京舞协艺术顾问、第18届北京舞蹈大赛评委会主任李续,北京舞蹈学院教授、第18届北京舞蹈大赛服装设计奖评委会主任韩春启,北京舞协副主席、第18届北京舞蹈大赛评委会专业组评委沈培艺,北京舞蹈学院中国舞系党总支书记胡淮北,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副院长姜铁红,北京舞蹈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王欣,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舞剧系主任张荪,北京群众艺术馆副馆长张巍,北京市文联签约评论家、中央音乐学院教授黄宗权,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文化所副所长、副研究员景俊美参加会议并发言。与会专家回顾和总结了北京舞蹈大赛创办40年来的成功经验及发展变化,重点围绕本届大赛组织方式的创新、参赛节目的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为后续办好大赛、培育品牌、引导和推动首都舞蹈艺术发展提出了很多具体可行的意见建议。 培育品牌持续提升大赛社会影响力 李续指出,每一届北京舞蹈大赛都有不同的亮点,都能反映出舞蹈界内部甚至社会上的新变化、新现象。他强调,舞蹈一定要关注社会的发展进步,只有融入社会,同时又引导社会,舞蹈艺术才能充分发挥自身价值。同时,他认为,舞蹈业内人士要打开眼界,关注当代人尤其是青年人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创作出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真正为社会做出贡献。 胡淮北指出,近年的大赛在艺术本体、呈现形式、审美样式、审美态度等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从本届大赛来看,好作品也越来越多。如何发现、研究、适应、引导这些变化,由此助推整个舞蹈行业的发展?胡淮北表示,一是要明确大赛的评选标准,为各家参演单位提供可供参考的依据;二是有意识地引导从业者关注当下,关注首都地区的新面貌、新成就,推出一些有特色、高质量的京味作品。 景俊美总结本次大赛具有三个亮点:一是艺术类型非常丰富,既有独舞又有群舞,既有民族舞又有现代舞,既有古代题材又有当代题材。二是技术难度和艺术水准较高。三是具有很强的创新性,专门增设了服装单项奖以及舞蹈影像单元,部分节目创意也值得称道。她建议大赛加大宣传力度,同时在模块的设置上大胆细化,探索增加编创、音乐等相关方面的奖项。 融合发展助力舞蹈艺术精彩呈现 韩春启指出,舞蹈与其他艺术门类的关系都很重要,但在形象展现上没有任何一个元素能超过舞蹈服装,因为舞蹈服装跟舞者的形体共同构成了舞台形象,舞蹈服装应该和舞蹈本身成为一体。本届北京舞蹈大赛设立舞蹈服装单项奖是一个亮点,应该进行推广。他认为,本届大赛有两点表现尤为突出:一是舞蹈服装在设计概念和技术呈现上有飞跃性的提高;二是音乐的表现以及与舞蹈的结合度有很大提高。他同时指出,本次大赛也反映出一些问题,比如舞台技术存在类型化、程式化的现象;舞台服装设计的品味不够;缺少个性突出、审美独特和探索突破的作品等。他建议,应探寻不同舞种共同的艺术评判标准,同时大赛应该鼓励具有独特性、独创性和探索性的作品,让比赛更加回归舞蹈艺术本身。 黄宗权认为,舞蹈与音乐关系密切。具体来说,音乐在舞蹈作品中具有四个功能:一是律动和造型,二是表达情绪,三是场景氛围的塑造,四是文化符号的标尺。他强调,当前人们对精神文化的追求越来越趋于精致化,具体到舞蹈艺术而言,就需要抓好服装、灯光、音乐、造型等每个细节、每个艺术元素,以整体契合统一的面貌实现更好的艺术呈现。 以赛促教推动舞蹈艺术人才培养 姜铁红回顾了从个人参加北京舞蹈大赛到带领学生参加大赛的心路历程,他将北京舞蹈大赛视为以赛促教、培养舞蹈艺术人才的重要平台。在舞蹈教学方面,他指出,“以赛促教”,让学生在舞台上去表演、去感受,更能提高学生自身艺术修养和技术水平,而不应在课堂上仅仅让学生自己去“悟”。要引导学生看到作品的立意,看到作品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引导他们在表演的过程中融入自己对人生的理解与独特的个性。 张荪认为,北京舞蹈大赛是创作者和表演者的展示平台,也是检验人才的重要平台。他对于大赛的组织工作也提出了建议:一是希望参赛的优秀作品可以在网络上进行展播,同时配上专家的导读,为更多的舞蹈从业者提供关于未来发展方向的参考;二是希望今后的大赛增设偏理论类探讨的模块,让更多舞蹈人能够在文化层面上找到可以借鉴、遵循的文化价值;三是希望大赛能够推出一些非常具有审美价值的作品,为北京地区的舞蹈人提供更好的指引。 聚焦作品舞蹈创编和表演仍需精进 沈培艺重点就专业组舞蹈进行了深入分析。她指出,从创作角度来看,优秀的专业舞蹈作品应该对我们的民族语言有深度思考,应该大胆创新突破,同时编创者应该在编创过程中恪守自己的先锋性。关于表演,她认为首先要确保技术的完成度,在此基础上应该具有表现性,即表现出属于这个作品、这个人物的独特审美。她指出,专业演员要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同时要确保作品具有一定的艺术高度、审美高度和表演高度,充分发挥专业作品的导向和引领作用。 王欣表示,本届北京舞蹈大赛有两点特别值得提倡。一是时代意识。北京舞蹈大赛与其他大赛的最大区别是设置了群文组。群文组真正体现了群众文化生活的丰沛程度,代表了北京的精神文明。二是创新意识。应在舞蹈形式、表达观点、比赛标准等方面寻求突破和创新,让大赛在群众中产生更大的价值,带动整个社会参与和推动舞蹈艺术的发展。 张巍指出,举办舞蹈大赛的最根本目的是提升全民的艺术素养和审美品味。谈及群文组赛事,他认为有几个亮点。一是作品有人气、有烟火气。二是主题多样化,有反映红色资源的,有讲述百姓故事的,还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三是内容丰富,尤其是老年组的作品涵盖民族舞、现代舞、当代舞等,舞蹈门类齐全,同时具有北京的地域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时代特征。 白靖毅指出,本届北京舞蹈大赛恰逢赛事创办40周年和贾作光诞辰百年,在这样重要的时间节点举办,有三个重要的考虑。一是提质,即要把赛事做出品质来,邀请舞蹈领域权威专家参与,评选出最能够代表首都水准的优秀作品。二是扩容,本届大赛增设了舞蹈服装的单项奖和舞蹈影像单元,获得了较好的反响,未来会将这两个版块继续做下去。三是引领,以比赛促人才、促创作、促教学,以比赛来检验和影响行业生态,以比赛来凝聚舞蹈人才和舞蹈力量,推动优秀人才和作品不断涌现。她表示,下一步将充分总结本届大赛组织经验,认真研究专家们提出的宝贵建议,不断完善、不断创新,将北京舞蹈大赛办成更加具有专业性、引领性和影响力的品牌赛事,带动首都舞蹈行业和舞蹈事业的蓬勃发展。 (北京评协 供稿 北京舞协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