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文艺20250117期 第版:

当前位置:北京文艺2023年07月19日期 第06版:信息

琴师樵夫新相知

——品舞剧《高山流水》

■景俊美

  舞剧是当下十分火热的艺术样式之一。之所以火热,得益于技术变革后的即时传播和舞剧自身长时间积累后的兴发,特别是这“兴发”,可谓是关键中的关键。正因为如此,同样是舞剧,有的不但能迅速破圈,而且影响久远;有的则一时火热,很快便泯然无声。
  近日,由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出品的舞剧《高山流水》在民族剧院上演,一时间引起业内外的广泛关注。该剧取材于流传久远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这个故事不但成就了古琴名曲《高山流水》,而且被中国人视为理想人格的臻境。舞剧对这一题材的涉猎,并非首创。仅当下正在演出的,就有武汉的汉秀剧场和长沙的舞剧《伯牙绝弦》。可见知音题材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不过,舞剧《高山流水》还是有自己的突出特色和鲜明定位的。
  首先,在音乐上,该剧承续了古琴曲的高雅定位。全剧自始至终以古琴为主调,间或穿插了文人的歌喉——箫声,直到“绝唱”部分方进入大型弦乐,从而将力量与情感推向了高潮。其次,在技巧上,从“问道”开始,便融合了各种高难度动作,那巍巍乎之高山、洋洋乎之流水,全靠人体来表现。再者,是艺术样式的定位与追求,不以繁复、变幻和复杂为耀,回归舞蹈之本体,探索艺术之本心,全剧设“问道”“知音”“绝唱”三幕,中间融合了“月圆之舞”,彰显了“知音”之贵。这种鲜明的艺术个性,在伯牙的弹琴与钟子期的舞蹈动作里得到了最深刻的阐释。
  古人云:乐者,心之动也。对于舞蹈而言,“心”动亦是动作的源泉。当“绝唱”的水袖从被束缚中解放出来后,演员满台奔洒的是难以遏制的情感爆发和震撼人心的艺术张力。这种力量接续了大家所熟知的《踏歌》《相和歌》等经典舞蹈的理念和审美,更张扬了伯牙时代的人文精神,艺术的朴质感、人文性和独特美迎面扑来。
  (作者系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