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京文艺2023年06月29日期 第06版:信息
文学现场的进与出
专家对谈《我们的思想、情感和艺术——2016-2021的文学状况》
本报讯(记者 陈远) 近日,由北京市文联主办,北京市文艺研究与网络文艺发展中心承办的 “文学现场的进与出:《我们的思想、情感和艺术——2016-2021的文学状况》”活动举行。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原主席、沈阳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孟繁华担任主讲人,结合他最新出版的评论集《我们的思想、情感和艺术——2016-2021的文学状况》,为读者讲述“文学现场的进与出”。北京老舍文学院专业作家石一枫担任与谈人,作家、文学评论家李云雷担任学术主持。
与会专家围绕孟繁华最新的评论集《我们的思想、情感和艺术——2016-2021的文学状况》展开对谈,主要讨论了三个话题:一是文学史写作的“变”与“不变”,二是文学创作与批评的相互促进,三是文学与情感的关系。
孟繁华认为,谈到文学史,北京大学的谢冕老师和洪子诚老师为我们做出了非常好的榜样和示范,文学史的写作也应该百花齐放,写出更多不一样的文学史;又要有定力,踏踏实实做研究,不为时代潮流所裹挟,对文学史做出客观的判断。时代在变化,同时也有一些不变的东西,我们要看到变化,更要看到不变的东西。那些不变的东西能够把我们和历史的联系建立起来。这个不变就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对人物性格的塑造,对人类终极问题的关怀,这是严肃文学一直坚持的一种情怀。当下的文学批评,表扬的声音居多,但是我们也必须真切地看到问题。我希望自己的文学史写作和文学批评,能够给作家一种提醒,对以后的创作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石一枫谈到,孟老师的评论除了思想性和艺术性,还一以贯之地强调情感性,他一直呼唤“有情有义”的文学。当代文学是一个还在发展中不断变化的学科,必须得承认,从创作到研究的过程,是存在滞后现象的。孟老师这种整体认知和观察,能够做出对作品预判性的认识,非常了不起,他为我们今天的工作做出了很好的表率和示范作用。
李云雷认为,孟老师的评论是他对时代、对世界整体的认知和观察,背后还有他的理论思考,他对“文学应该往哪个方向发展”这样问题的整体性思考,既有文学理论的高度,又有比较开阔的文学视野,能够看到历史、文学史在这个时间节点上,应该往哪个方向发展,这是他的文学评论特别显著的特点。他善于在一些现象中发现具有理论性的问题,通过对文学史脉络的梳理,阐释清楚我们在当代遇到的新的变异和变化,这是特别难得的能力。
参加本期“艺苑沙龙”的观众表示,聆听三位学者的对谈受益匪浅,进一步了解了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促进了自身艺术视野的开阔与艺术素养的提升。
与会专家围绕孟繁华最新的评论集《我们的思想、情感和艺术——2016-2021的文学状况》展开对谈,主要讨论了三个话题:一是文学史写作的“变”与“不变”,二是文学创作与批评的相互促进,三是文学与情感的关系。
孟繁华认为,谈到文学史,北京大学的谢冕老师和洪子诚老师为我们做出了非常好的榜样和示范,文学史的写作也应该百花齐放,写出更多不一样的文学史;又要有定力,踏踏实实做研究,不为时代潮流所裹挟,对文学史做出客观的判断。时代在变化,同时也有一些不变的东西,我们要看到变化,更要看到不变的东西。那些不变的东西能够把我们和历史的联系建立起来。这个不变就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对人物性格的塑造,对人类终极问题的关怀,这是严肃文学一直坚持的一种情怀。当下的文学批评,表扬的声音居多,但是我们也必须真切地看到问题。我希望自己的文学史写作和文学批评,能够给作家一种提醒,对以后的创作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石一枫谈到,孟老师的评论除了思想性和艺术性,还一以贯之地强调情感性,他一直呼唤“有情有义”的文学。当代文学是一个还在发展中不断变化的学科,必须得承认,从创作到研究的过程,是存在滞后现象的。孟老师这种整体认知和观察,能够做出对作品预判性的认识,非常了不起,他为我们今天的工作做出了很好的表率和示范作用。
李云雷认为,孟老师的评论是他对时代、对世界整体的认知和观察,背后还有他的理论思考,他对“文学应该往哪个方向发展”这样问题的整体性思考,既有文学理论的高度,又有比较开阔的文学视野,能够看到历史、文学史在这个时间节点上,应该往哪个方向发展,这是他的文学评论特别显著的特点。他善于在一些现象中发现具有理论性的问题,通过对文学史脉络的梳理,阐释清楚我们在当代遇到的新的变异和变化,这是特别难得的能力。
参加本期“艺苑沙龙”的观众表示,聆听三位学者的对谈受益匪浅,进一步了解了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促进了自身艺术视野的开阔与艺术素养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