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京文艺2023年06月29日期 第06版:信息
关注新时代的文学 “新人”形象
本报讯 6月21日,文艺评论系列学术对谈活动“坊间对话”第23期“新时代的文学‘新人’形象”在北京市文联艺术工坊举办。
本次活动由北京市文联主办,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北京作家协会承办。北京评协驻会副主席、秘书长赖洪波主持活动,40余名文艺工作者、文艺爱好者现场参与。京艺苑视频号、新浪新闻等多个平台同步直播。
本期“坊间对话”邀请北京市文联签约评论家、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教授张晓琴担任学术主持人,作家、《中国作家》副主编付秀莹,老舍文学院专业作家石一枫,北京评协理事、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丛治辰参与对谈。对谈嘉宾结合当代文学史的经典作品及新时代以来的代表性文学创作,围绕如何认识 “新人”形象、“新人”形象与时代的关系、新时代的文学“新人”新变等话题,就作家如何回应时代之变,如何用鲜活的人物形象展现时代精神展开了热烈讨论。
何为文学“新人”形象?
丛治辰认为,“新人”是由环境塑造的,同时“新人”是有力量的,可以反过来塑造其所处的环境。他将“新人”分为两类,一类是伴随小说的情节发展逐渐成长起来的人物形象,一类是在现实中并未普遍存在、由作家提炼甚至发明出来的人物形象。付秀莹认为,“新人”从广义上应该是典型环境中产生的典型人物,代表着国家理想、社会进步的方向,有着深刻时代烙印,且在时代风云激荡处产生出来的人物形象。石一枫表示,文学新人与文学“新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文学新人泛指新人物,而文学“新人”则要求这个人物代表时代发展方向或对时代有积极意义。他指出,作家必须先有能力写好新的人物形象,才有可能写好文学“新人”。张晓琴认为,文学就是人学,一时代有一时代之人物。“新人”并不一定不代表着成功者,甚至有时那些复杂的、矛盾的、充满了缺点的人物形象更迷人。
“新人”形象与时代精神紧密相连
“新人”到底代不代表“超人”?石一枫认为,“新人”身上的“新”,恰恰代表着一个时代的呼声。正是因为有了“新”,他才可以焕发出比原本更强的能量去改变别人、改变生活、改变社会,所以“新人”某种意义上就是“超人”。谈到“新人”与时代的关系,他表示,“新人”是正面的、可信的、代表着时代先进性的人物形象,文学“新人”要和时代产生共鸣,并将这种共鸣通过文学作品表达出来。丛治辰认为,“新人”本身就是蕴含着价值判断的,是否能够成为“新人”要看这个人物能否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也就是要看他是站在人民的立场上,还是站在个人的立场上。他强调,是大的环境、大的时代塑造了“新人”形象,时代的气息凝聚在这个人物身上。同时,“新人”又以一种理想的人格去改造我们所处的时代。付秀莹认为,文学“新人”形象和时代之间是能够对话、相互呼应、相互阐释的关系。
新时代“新人”形象有何新变?
石一枫认为,“新人”代表的是理想的、先进的、符合我们完美想象的人物形象。这种理想和完美从何而来?他指出,五四以来的现代文学,“新人”的“好”往往来源于外在的力量,而他在创作时更愿意倾向于从内在去寻找这种“好”。他认为,有时候在价值判断上做一些退守的考虑,会发现固有价值里最美好的那一部分,而这恰恰是我们以前一直要向别处寻找的宝藏。付秀莹表示,正因为有了传统旧有的那一部分,才有了新。也正因为有了旧,我们才能看到新的可贵和新变的艰难,旧与新之间的对话关系是值得思考的。
交流环节中,现场观众踊跃提问,围绕如何看待新时代以来文学作品品貌的变化、如何写好小小说、如何看待作家和评论家之间的互动关系等问题,与嘉宾们进行了深入交流。 (北京评协 供稿)
本次活动由北京市文联主办,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北京作家协会承办。北京评协驻会副主席、秘书长赖洪波主持活动,40余名文艺工作者、文艺爱好者现场参与。京艺苑视频号、新浪新闻等多个平台同步直播。
本期“坊间对话”邀请北京市文联签约评论家、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教授张晓琴担任学术主持人,作家、《中国作家》副主编付秀莹,老舍文学院专业作家石一枫,北京评协理事、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丛治辰参与对谈。对谈嘉宾结合当代文学史的经典作品及新时代以来的代表性文学创作,围绕如何认识 “新人”形象、“新人”形象与时代的关系、新时代的文学“新人”新变等话题,就作家如何回应时代之变,如何用鲜活的人物形象展现时代精神展开了热烈讨论。
何为文学“新人”形象?
丛治辰认为,“新人”是由环境塑造的,同时“新人”是有力量的,可以反过来塑造其所处的环境。他将“新人”分为两类,一类是伴随小说的情节发展逐渐成长起来的人物形象,一类是在现实中并未普遍存在、由作家提炼甚至发明出来的人物形象。付秀莹认为,“新人”从广义上应该是典型环境中产生的典型人物,代表着国家理想、社会进步的方向,有着深刻时代烙印,且在时代风云激荡处产生出来的人物形象。石一枫表示,文学新人与文学“新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文学新人泛指新人物,而文学“新人”则要求这个人物代表时代发展方向或对时代有积极意义。他指出,作家必须先有能力写好新的人物形象,才有可能写好文学“新人”。张晓琴认为,文学就是人学,一时代有一时代之人物。“新人”并不一定不代表着成功者,甚至有时那些复杂的、矛盾的、充满了缺点的人物形象更迷人。
“新人”形象与时代精神紧密相连
“新人”到底代不代表“超人”?石一枫认为,“新人”身上的“新”,恰恰代表着一个时代的呼声。正是因为有了“新”,他才可以焕发出比原本更强的能量去改变别人、改变生活、改变社会,所以“新人”某种意义上就是“超人”。谈到“新人”与时代的关系,他表示,“新人”是正面的、可信的、代表着时代先进性的人物形象,文学“新人”要和时代产生共鸣,并将这种共鸣通过文学作品表达出来。丛治辰认为,“新人”本身就是蕴含着价值判断的,是否能够成为“新人”要看这个人物能否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也就是要看他是站在人民的立场上,还是站在个人的立场上。他强调,是大的环境、大的时代塑造了“新人”形象,时代的气息凝聚在这个人物身上。同时,“新人”又以一种理想的人格去改造我们所处的时代。付秀莹认为,文学“新人”形象和时代之间是能够对话、相互呼应、相互阐释的关系。
新时代“新人”形象有何新变?
石一枫认为,“新人”代表的是理想的、先进的、符合我们完美想象的人物形象。这种理想和完美从何而来?他指出,五四以来的现代文学,“新人”的“好”往往来源于外在的力量,而他在创作时更愿意倾向于从内在去寻找这种“好”。他认为,有时候在价值判断上做一些退守的考虑,会发现固有价值里最美好的那一部分,而这恰恰是我们以前一直要向别处寻找的宝藏。付秀莹表示,正因为有了传统旧有的那一部分,才有了新。也正因为有了旧,我们才能看到新的可贵和新变的艰难,旧与新之间的对话关系是值得思考的。
交流环节中,现场观众踊跃提问,围绕如何看待新时代以来文学作品品貌的变化、如何写好小小说、如何看待作家和评论家之间的互动关系等问题,与嘉宾们进行了深入交流。 (北京评协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