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京文艺2023年06月16日期 第06版:信息
专家聚焦戏曲现代戏创作
本报讯 6月8日,文艺评论系列学术对谈活动“坊间对话”第22期“戏曲现代戏创作与现代性探索”在老舍剧场举办。本次活动由北京市文联主办,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北京戏剧家协会承办。来自文学、戏剧、音乐、舞蹈、影视等不同艺术门类的文艺工作者、文艺爱好者约50人在现场参与活动。北京评协驻会副主席、秘书长赖洪波主持活动。京艺苑视频号、新浪新闻等多个平台对活动进行了同步直播,观看人数超65万人次。
本期“坊间对话”邀请北京市文联签约评论家、中国戏曲学院教授赵建新担任学术主持人,中国评协副主席、中国戏曲学院教授傅谨,北京京剧院国家一级导演白爱莲,北京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奚派名家张建峰参与对谈。对谈嘉宾梳理总结近年来戏曲现代戏创作的经验与趋势、问题与不足,聚焦北京市打造“大戏看北京”文化名片的重要任务,探讨如何用传统戏曲艺术表现现实题材,推动产生更多具有中国风格、时代精神、首都水准的优秀戏曲作品。
现代戏需要构建新的舞台语汇
傅谨梳理了现代戏百年发展历史,他认为,现代戏不仅仅是反映当代生活,同时要求按照我们所处时代的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观念去反映当代生活。
作为曲剧《我这一辈子》的导演,白爱莲讲述了和年轻编剧修改剧本的过程,她认为,好的剧本本身也会为导演提供创作的可能,提供建构一种新的独特的舞台语汇的可能。
对比传统戏,戏曲演员在排演现代戏的时候,会不会常常有“使不上劲儿”的感觉?针对这个问题,常年从事戏曲表演的张建峰回应到,一切技法、技巧都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比如,从小学习的“四功五法”等各种戏曲身段、技巧,在舞台上穿着西装就很难进行展现,因此需要想办法使两者更加融合,把握人物的节奏感。他认为,要想创作好的戏曲作品,无论是传统戏还是现代戏,首先都要坚守艺术初心,同时要敢于探索。
好戏还需多磨
傅谨指出,样板戏之所以成为现代戏的范例,正是源于“十年磨一剑”的修炼。现在大部分剧目匆忙创作,项目完成之后就搁置了,把心思放在创作下一个剧目上。如果能边演边改,五年之后也许就成为非常好的作品。
白爱莲认为,好戏要多“磨”,用时间练就的功夫是任何东西都不能替代的。她表示,样板戏时代的创作者,是对传统文化了解非常深刻的一批人才,他们在按照戏曲的剧本结构、戏曲塑造人物的方法去进行创造性运用。当前现代戏创作的问题在于有些时候为了保留剧种只是取其皮毛,即仅保留戏曲的形式,而在剧本创作的时候注重概念,内核不够丰富。
现代戏不等于现代性
傅谨谈道,不能把现代戏和现代性划等号,如果把一出现代戏写得很概念化、很假,或者观念迂腐,观众不接受,那就谈不上现代性。古今中外的题材,只要是好戏都能够得到当代观众的喜爱,都能与今天的人们产生共鸣。戏曲的现代性,应该要把当今时代的价值观念、追求和人们的心灵相沟通。
赵建新认为,现代性不等同于思想性。在近年来的老戏新编中,他发现一些改编剧目的现代性并不弱于现代戏。他同时指出,戏曲创作是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的,只要能够有利于展现人物形象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就一定具有现代性,这就是恩格斯所说的“莎士比亚化”。
白爱莲认为,现代性无关题材,创作者本身就是现代人,所以最重要的是真诚地表达自己,将个人的思想观念、理想追求自然流露出来,她创作的《一蓑烟雨》《思·凡》《十二楼》等作品实际上也是在追求现代性的表达。 (北京评协 供稿)
本期“坊间对话”邀请北京市文联签约评论家、中国戏曲学院教授赵建新担任学术主持人,中国评协副主席、中国戏曲学院教授傅谨,北京京剧院国家一级导演白爱莲,北京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奚派名家张建峰参与对谈。对谈嘉宾梳理总结近年来戏曲现代戏创作的经验与趋势、问题与不足,聚焦北京市打造“大戏看北京”文化名片的重要任务,探讨如何用传统戏曲艺术表现现实题材,推动产生更多具有中国风格、时代精神、首都水准的优秀戏曲作品。
现代戏需要构建新的舞台语汇
傅谨梳理了现代戏百年发展历史,他认为,现代戏不仅仅是反映当代生活,同时要求按照我们所处时代的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观念去反映当代生活。
作为曲剧《我这一辈子》的导演,白爱莲讲述了和年轻编剧修改剧本的过程,她认为,好的剧本本身也会为导演提供创作的可能,提供建构一种新的独特的舞台语汇的可能。
对比传统戏,戏曲演员在排演现代戏的时候,会不会常常有“使不上劲儿”的感觉?针对这个问题,常年从事戏曲表演的张建峰回应到,一切技法、技巧都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比如,从小学习的“四功五法”等各种戏曲身段、技巧,在舞台上穿着西装就很难进行展现,因此需要想办法使两者更加融合,把握人物的节奏感。他认为,要想创作好的戏曲作品,无论是传统戏还是现代戏,首先都要坚守艺术初心,同时要敢于探索。
好戏还需多磨
傅谨指出,样板戏之所以成为现代戏的范例,正是源于“十年磨一剑”的修炼。现在大部分剧目匆忙创作,项目完成之后就搁置了,把心思放在创作下一个剧目上。如果能边演边改,五年之后也许就成为非常好的作品。
白爱莲认为,好戏要多“磨”,用时间练就的功夫是任何东西都不能替代的。她表示,样板戏时代的创作者,是对传统文化了解非常深刻的一批人才,他们在按照戏曲的剧本结构、戏曲塑造人物的方法去进行创造性运用。当前现代戏创作的问题在于有些时候为了保留剧种只是取其皮毛,即仅保留戏曲的形式,而在剧本创作的时候注重概念,内核不够丰富。
现代戏不等于现代性
傅谨谈道,不能把现代戏和现代性划等号,如果把一出现代戏写得很概念化、很假,或者观念迂腐,观众不接受,那就谈不上现代性。古今中外的题材,只要是好戏都能够得到当代观众的喜爱,都能与今天的人们产生共鸣。戏曲的现代性,应该要把当今时代的价值观念、追求和人们的心灵相沟通。
赵建新认为,现代性不等同于思想性。在近年来的老戏新编中,他发现一些改编剧目的现代性并不弱于现代戏。他同时指出,戏曲创作是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的,只要能够有利于展现人物形象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就一定具有现代性,这就是恩格斯所说的“莎士比亚化”。
白爱莲认为,现代性无关题材,创作者本身就是现代人,所以最重要的是真诚地表达自己,将个人的思想观念、理想追求自然流露出来,她创作的《一蓑烟雨》《思·凡》《十二楼》等作品实际上也是在追求现代性的表达。 (北京评协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