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文艺20240515期 第版:
精彩内容

谢飞:进入到人性层次,作品就有分量

近日,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导演谢飞携其1993年荣获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影片《香魂女》4K修复版亮相北京市文联“双周影院”展映活动,时隔20年,这部影片仍然焕发着巨大的艺术魅力。 谢飞的作品曾多次获国内外电影大奖,《香魂女》是中国女性主义电影的代表作之一。此次修复意义深刻,用谢飞导演的话来说就是:“有价值的作品,应该以最好的声光质量留给后代人观赏”。为此,笔者与谢飞就电影的创作经验、文艺片前景、中国电影走出去、年轻创作者的责任等话题进行了访谈。拍电影的目的 问:我们看您的电影,发现您往往会关注人生缺憾,尤其是在重大转折点的这种苦楚、忧患,但是生活当中您又是一个特别积极的人,为什么会有这种反差呢? 答:人生,总有困难,也有成绩,但是一定要抱有希望和理想,才能够继续往前走。我本身是一个心态比较好的人,从22岁大学一毕业就留校当老师,大家一起走过“文革”,迎接改革开放,把知识、艺术、才华奉献给社会,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文化艺术繁荣贡献出一份力量。 我拍的电影不多,主要的时间都花在教学上,在我们的争取下,大概3年拍1部。北京电影学院曾利用过去给学生实习的青年电影实习处拍了一部电影《鹰》,一下子在全国轰动了,电影局一看电影学院的老师们还能拍出公演的电影,于是就批准我们建立北京电影学院青年电影制片厂,每年生产1-2部影片。从此以后,老师们在教学之余都去拍片子。有了实践,书就教得更好一点。我拍电影的目的是创造艺术品,表达自我,但更重要的是获得真才实学,把我的导演课教得更好。文艺电影与快餐文化 问:现在是全民影视时代,我们看电影的方式很多,您怎么看待小众的文艺电影前景? 答:2010年前后,数字取代胶片。我记得我监制过一个崔健拍的片子叫《蓝色骨头》,那个时候,他就一定要拍胶片,因为他从小也是看胶片电影长大的。到现在,国外还有些人坚持用胶片拍,但国内用胶片拍的人非常少了。我认为数字革命,给影视带来了极大的变化,非常昂贵、技术复杂的胶片电影是少数专业人士才能做的影视作品。从教育观点讲,现在的视听写作,跟文字写作一样,成为未来人类、现代人的第二技能。现在,人人都有手机,都可以拍,都可以学一些剪辑,可以放到网上去,不管它是长是短。网络短视频成为了一个人类的记录表达工具,它不是为了创造艺术品,所以它的质量不太高。电影,也是视听写作的一部分,但是能成为作家、电影艺术家的是少数有艺术才华的、经过特殊训练的人才。我认为这两者并不矛盾。 问:现在有很多人去看网络大电影,相对的这种影片它有很大的市场,我们应该包容地去看待它吗? 答:那当然,中国网络起步的时候,几个网络平台竞争,为了造价低、为了要吸引观众,就拍些玄幻、魔幻的内容。2014年,被称为中国网络电影的元年。后来,我也每年都看它们最挣钱、最受欢迎的作品。所以,网剧并不一定低劣,我们一定要关注这些观赏的平台、买卖的平台。原来只有影院,后来有了电视、录像带,现在,网络又兴起了。这是3个不同的销售平台,我们都应该用市场规律、法制的方法让它们自动合流,共同繁荣,让观众受益。我认为,要热情地拥抱新的形式和新的天地,包括电视、现在的网络,甚至未来的融媒体等等。多元文化与中国电影 问:现在年轻一代,受到很多不同文化的冲击,比如说美剧、韩剧。您怎么看这种文化冲击?它会对中国的传统电影有影响吗? 答:这是文化多元化,我们电影学院不是最近得到了国际教科文组织的教席吗?教席的宗旨就是电影艺术和文化多元,是通过电影艺术作品的放映和交流,造就了全世界多元文化的呈现。自从1994年,第一次正式引进美国的分账大片,我们就要弄明白美国大片的风格,它的娱乐片近百年为什么成功,同时要学习好这个技能。多数文艺片要求有一定的人文历史或者民族文化的特色。但也有一批全靠技巧就流传百世永远不朽的电影作品,比如卓别林的动作喜剧,希区柯克的悬疑片。回到中国的作品,从《火烧红莲寺》、香港武术动作片,一直到《卧虎藏龙》,它们为什么能征服全世界的票房市场,原因是在样式上做到了极端、完美,而这是永恒的也是可以继承的,是能够显示文化多元性、能流传下去的作品,既有文艺片,也有商业片。所以,商业片不能简单地认为是胡闹,动作片、喜剧片、甚至爱情片永远是非常受欢迎的东西。我认为外来文化打开了中国电影人的眼界,丰富了制作人的能力。 我们没有像西方好莱坞一样形成类型片。但这些年,年轻的一代在类型尝试上有很大的收获,包括最近比较成功的几部网剧 《隐秘的角落》《无证之罪》《狂飙》等等,还包括前些年英达引进、执导的情景喜剧《我爱我家》,也是我们过去不认识的一个形式。所以,我认为多元文化的交流可以促进了我国电影表达形式的丰富和多彩。像韩国、日本这些年就做得比较好。我认为不光是内容,更要努力拍观众喜闻乐见、愿意看的东西,让更多人接受。 问:您是中国最早一批作品能够走出去的导演,您认为当下什么样的作品能走出去,能代表中国形象? 答:就是真实的、很深刻地反映中国的现实和中国艺术家要表达的东西。像1985年的《黄土地》,第一次引起国际影坛的注意。往后就是《红高粱》,得了第一个大奖。我当时听国外的一些老师跟我说,第一,感觉你们现在拍的电影比过去真实了,展示的就是中国的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状态;第二,有个性,不是千篇一律,每个作品互相看不出来,导演与导演之间拍得都是一个腔调;第三,技巧已跟国际接轨,甚至还有中国的特色。所以说,我们的艺术家一定要有自己的中国风格、中国特色,以此来表现中国的内容。 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因考察教学去过几次国外,还参加了影视院校的联合会等等,我明白了全世界都被好莱坞垄断着市场,各个民族的电影只能到电影节去见面。电影节是放映“在市场上看不到的电影”的地方,然后通过评委的评奖给它一定的宣传。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电影必须先走电影节的这条路,例如《霸王别姬》(票房超过500万美元),一直到今天,其实还是这个路子。能进入1000块银幕同时放映的叫商业片,艺术片放映的银幕数量通常不超过100块。《卧虎藏龙》在北美原本是当艺术片买的(非英语片难以进入主流市场),结果影片放映时观众很多,从200块银幕,很快就增加到上千块银幕,最后达到了2亿票房,这是因为中国功夫的动作片,确实太独特了,太有魅力了。但是,我们的科幻片、战争片,想让他们马上认可,不太容易。文艺片的独特在于它描绘了民族的文化历史,它就可能在文艺院线、在教学中有一定地位。 我去巴西一个电影学校让他们讲一个印象最深的中国电影,一个教电影史的老师第一个说的就是 《霸王别姬》,说那个电影给他的印象特别好,感觉把中国的京剧和社会的变化展示出来了;还有一个是《黄土地》,他说透过电影第一次看到黄土高原的景色和人,印象特别深。艺术片它本身会进入到学术、史论中,它所代表的一个民族的特点的内容会让人看下去。像喜剧或者动作片,票房很高,它有娱乐性,可能将来还会出现比它更娱乐性强的东西。致年轻导演 问:导演似乎在那个年代都很有个性,对于现在新的一代导演来说,怎么样能保持这种创作的热情? 答:现在花100万甚至说花10万、几十万都能拍成一个长片,数字技术带来了方便和低廉,在全国各地有大量年轻人都可以自己拍电影,但是也带来了一些随意——准备不足,思考不够深入。导演电影是个准备的艺术,最后的成果一定是看你前期准备得是不是扎实、是不是充分。我希望年轻人不要太着急,他们现在比我们当年更艰苦。因为我们当年只要毕业分到一个制片厂、导演室,就有活干,干几年副场记、副导演,就该轮到当导演了。但是,当导演是个实践经验积累的活儿,我认为一开始必须连拍3部电影才能成为真正的导演。 其实,拍电影不一定非要去碰很多尖锐的社会问题。比如《香魂女》,它就是写了一个农村妇女地位的问题,着重表现的是她一次失败的买卖婚姻。只要进入到人性的层次,作品就有分量。最基本的是你要把一个农村的包办婚姻、买卖婚姻或者是贩卖妇女这些事讲明白。但是在生动地讲清楚这个事情以后,你要深入剖析女主角——香二嫂,她身上有真善美,但是也有假恶丑,她为了自己的儿子,做了很多的恶事。这就是人的人性,是一种复杂的存在状态,好人坏人不是永远不变,这就是人性的异化和复归。实际这个戏最后取胜就在于香二嫂这一形象,她的人性扭曲了,她曾经受过那么多苦,受着丈夫的虐待,但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她又去欺压别人。但她最后觉悟了,进入人性的层次,全世界的人都能看懂,都能共鸣,而且未来几十年、几百年的人也都能看懂。拍电影一定不要只纠缠在一些事件上。像《香魂女》这部影片,放映之后豆瓣评论就增加了好几百条,它很真实地表现了现在青年观众看完片子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