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文艺20240515期 第版:
精彩内容

探寻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发展路径

本报讯 (记者李甜甜)为进一步擦亮“大戏看北京”文化名片,加快推进北京演艺之都建设,按照市文联主题教育调研工作安排,5月24日,市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陈宁,市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刘开阳,市文联二级巡视员苏社钦一行赴北京歌剧舞剧院,围绕文联如何发挥组织优势和专业优势,紧扣“做人的工作”和推动创作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开展专题调研,与文艺院团、艺术高校、文化企业以及舞台艺术创作者代表进行座谈。主题教育市委第四巡回指导组组长吴松元等到会指导。会议由苏社钦主持。 北京演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赵佳琛,北京演艺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王珏,北京演艺集团副总经理董宁,北京歌剧舞剧院党委书记、董事长杨照珩,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北京舞蹈学院院长许锐,中国杂技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李驰,北京舞蹈学院青年舞团副团长任冬生,北京歌剧舞剧院一级导演何晓彬,北京歌剧舞剧院青年作曲家亢竹青,中华全国总工会导演易杰,开心麻花音乐总监郑一肖等参与座谈。市文联机关及所属部分文艺家协会相关人员参加会议。 会上,与会人员就“新时代以来舞台剧创作的变化”“舞台剧精品化发展路径”“舞台剧创作表演人才培养”“舞台剧未来发展趋势”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科技深刻影响舞台艺术创作与会嘉宾认为,科技正在深刻改变着舞台艺术的创作理念、舞台表现,并影响着大众观演关系。许锐认为,随着互联网、5G技术的广泛应用,我们进入了一个视觉叙事和影像传播的新时代,影像叙事为舞蹈这样一个以视觉为主的艺术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赋予了舞台艺术更多的表现空间。李驰表示,作品经典段落、故事情节等短视频的前期网络传播,也为剧目线下展演拓宽了宣传渠道。亢竹青从自己正在尝试的演艺新空间音乐创作谈起,她认为,科技进步使音乐现场实现了360度全景声环绕的设计突破,不仅给观众带来了最前沿的听觉体验,也改变着创作者的设计思维。反复打磨是出精品的必经之路 舞台创作要在排演打磨中成为精品。任冬生强调,剧目的排演、合成过程是作品打磨、改进提升的必要阶段。何晓彬认为,北京一些具有较好口碑的作品因为排演成本、演员档期等问题最终没有走上市场化发展道路,建议有针对性地对剧目复排、巡演予以政策和资金支持。郑一肖表示,开心麻花的作品之所以能够走市场化的道路累计上演千余场,离不开创作者对观众意见的尊重和吸纳。人才是舞台艺术发展的保障 一方面,舞台艺术创作需要优秀的创作、表演、舞美、管理等人才;另一方面,人才也需要在作品演出实践中磨炼成长。杨照珩结合北京歌剧舞剧院多年来的人才培养思路,强调了以剧目吸纳人才,用作品培养人才的重要性,要让青年演员在一场场演出中历练成长。易杰认为,人才的培养需要平台,好戏造就好演员。 近年来,北京演艺集团在剧目生产创作过程中日益探索出一条专业化的全链条管理机制。赵佳琛从艺术管理者的角度,谈了对舞台精品创作的理解,一是能演起来,二是能留得下,要经得起市场的检验和观众的认可。在创作过程中要把好导向,给艺术家充足的创作空间,尊重艺术家在艺术表现上的独特个性和想法。王珏更加关注院团人才的成长发展,希望通过文联这个平台,搭建文艺人才职称评定、推介评奖的通道。董宁表示,舞台创作在中国话语表达方面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今后要更加聚焦原创叙事,用现实题材展现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整合文联、院团、高校等文艺资源陈宁表示,文联和院团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致,都是聚焦出作品、出人才这两个关键环节。今年,市文联为进一步推动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启动了老舍剧场文艺创作孵化项目,与持续开展多年的文联文艺创作扶持专项资金项目形成有效补充,共同在扶持优秀创作、推动优质IP转化上发力。在凝聚舞台创作者方面,市文联将进一步发挥组织优势,积极吸纳市属院团、文艺院校创作人才,通过各层级文艺培训强化对文艺工作者的思想引领、组织凝聚,也欢迎各文艺院团以团体会员的身份加入各文艺家协会,利用文联创展空间的创作室、排练厅、琴房、审片室等优质场地资源进行创作,文联将为艺术家做好服务保障。同时,市文联也将加快推进文艺家服务平台建设,搭建集艺术家采风创作、项目申报、作品宣推、课程培训、活动参与等多重功能于一体的线上服务平台。今后,希望进一步整合文联、院团、高校等文艺资源,共同开展集成式、联袂式、委托式创作合作。 吴松元在总结讲话中肯定了本次座谈会,希望市文联积极吸纳大家提出的意见建议,将此次调研成果及时转化为助推北京舞台艺术多出精品、多出人才的可行性对策,为北京演艺之都建设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