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文艺20250117期 第版:

当前位置:北京文艺2023年05月30日期 第06版:信息

新媒体时代流行音乐的“新”与“变”

本报讯 日前,文艺评论系列学术对谈活动“坊间对话”第21期“新媒体时代流行音乐的‘新’与‘变’”在老舍剧场举办。本次活动由北京市文联主办,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北京音乐家协会承办。北京评协驻会副主席、秘书长赖洪波主持活动。京艺苑视频号、新浪新闻等多个平台对活动进行了同步直播。
  本期“坊间对话”邀请中央音乐学院研究员项筱刚担任学术主持人,中国音协理事、北京音协副主席金兆钧,音乐制作人、编曲人陈沁扬,原海政文工团青年歌唱家顾莉雅参与对谈。对谈嘉宾围绕新媒体时代下的流行音乐面临的形势和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并深入探讨了流行音乐的特点、流行音乐人才培养机制等热点议题。
流行音乐具有都市性、商业性、大众性
  专家们首先从流行音乐的内涵和特点谈起。金兆钧认为,流行音乐具有3个特点:都市性、商业性、大众性。流行音乐面向普通人,内容更易理解。大众性是流行音乐与艺术音乐的重要区别。顾莉雅认为,流行音乐的特点是好听、当时、当地。她指出,现在流行音乐发展出更加多元的形式,比如R&B、Rap、阿卡贝拉等等。
  经典歌曲都是经过时代淘洗的
  谈及过去经典的流行歌曲,金兆钧表示,无论在什么年代,好歌少永远是自然规律,因为艺术劳动是很复杂的,而流行音乐的创作更复杂,因为它需要得到大众的喜爱。因此,能流传至今并且被大家记住、被奉为经典的流行歌曲,都是经过时代淘洗的。项筱刚认为,能够成为经典、传唱度高的好歌,除了具备都市性、商业性、大众性外,还应该具有艺术性。从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历史来看,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经典的流行音乐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艺术性。他强调,只有具有艺术性、经得住时间考验的流行音乐作品,才可以立得住,才可以穿越时空。
  流行音乐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深刻改变了流行音乐的生产和传播格局。流行音乐似乎越来越成为低门槛甚至零门槛的行业。如何认识新媒体时代流行音乐的发展与变化?陈沁扬认为,新媒体时代对于专业的、职业的音乐人而言,更多的是挑战,而对于业余的音乐创作者和爱好者来说,借助短视频、自媒体等获得了更多的展示平台,面临更多的是机遇。金兆钧指出,近几年的流行音乐市场,尤其是抖音等短视频平台上网红歌曲的流行,体现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经济学原理。但他同时认为,对于这种现象,需要从大历史的视野去辩证地看待,“往积极的角度看,至少在抖音的时代,从来不敢张嘴唱歌、从来没有尝试过写作品的人都敢来试一试,从而把音乐又向民间普及了一大步。”
(北京评协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