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文艺20240515期 第版:
精彩内容

探索新时代舞剧创作的创新之路

本报讯 日前,“新时代舞剧创作的实践与探索”专题研讨会在京举办。此次研讨会由北京市文联主办,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北京舞蹈家协会承办。北京市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马丛峰、白靖毅出席会议。会议由北京评协驻会副主席、秘书长赖洪波主持。 北京市文联特约评论家、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名誉院长于平,国家大剧院副院长、中国舞协副主席赵铁春,北京舞蹈学院中国舞教授、一级演员胡淮北,北京舞蹈学院青年舞团副团长任冬生,北京评协理事、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胡伟,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舞蹈系教授武巍峰,北京舞蹈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王欣,北京舞蹈学院副教授、青年编导田湉等参加会议。与会专家结合新时代舞剧创作情况,对舞剧的创作题材、叙事表达、艺术风格方面的变化与创新进行了深入分析,同时就舞剧题材的多样性、跨界融合等方面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和建议。对于今后抓好首都舞蹈创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此次研讨会是北京文艺评论热点现象研究系列研讨之一。舞剧创作需要多方共同努力 于平以 “新时代舞剧创作的文化想象与文化自信”为题发言。他从近4届中国艺术节来看,认为舞剧表现十分出色,11部舞剧获得文华大奖,舞剧创作有数量缺质量的状况正在得到改变。总结近年来优秀舞剧的成功经验,编导水准的大幅度提升是关键。这些优秀的编导坚持表意优先,避开风格至上,巧借风格依托充实表意模态,从人生格调、人生境界来审视表意的高度和深度。 赵铁春认为优秀舞剧的诞生需要创作者和出品方的共同努力。作为舞剧出品方,不能站在某一个学科或者某一个风格的角度去看待舞剧的学术价值,而要考虑舞剧本身是否能让观众接受,同时还要考虑舞剧创作是否在求新求变,立意是否有上升空间,是否具有普世价值和全民性。 胡伟强调,舞蹈创作领域的新文艺群体特别值得关注。这些新文艺群体的编导非常有韧性、生机和创造力,并且他们所选择的都是一般编导很少涉猎的题材,以自身独特的视角和认识,通过个性化的语言,以全新的艺术方式演绎,呈现出独具一格的中国故事。优秀舞剧要有引领性 任冬生认为,每一部艺术作品的创作都是在国家文艺方针政策的引导下进行的,但艺术作品绝不是束之高阁的,它必须走向演出市场,而走向市场的生命力基于老百姓是否愿意并且能够欣赏。他同时认为,除了人民性,艺术作品也需要引领性。在引领性的基础上,创作者需要平衡共性与个性,在共情的基础上,将个人的创作理念和独有的舞蹈语汇融入其中,创作出独具风格的舞蹈作品。 武巍峰认为,舞蹈是直观性的,创作成功的关键在于能否推出雅俗共赏的作品。当下观众已经具备一定的欣赏眼光,但同时作为创作者也需要引领观众的审美品味。舞蹈除了让观众赏心悦目,还要进一步发挥其直观的影响力和穿透力,追求更深层次、更有效的文化表达。创新是舞剧创作的重要法宝 王欣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舞剧创作经历了新时期、新世纪、新世代三次寻古热潮,每个时期都是立足当代对古典的创造和理解,以当代立场复兴古典,体现了古典传统从建构到深入,再到走向复兴的文化力量的强大。 胡淮北表示,从上世纪90年代的《阿炳》《大漠敦煌》,到现在的《五星出东方》《只此青绿》等,舞剧创作在各方面都发生了变化。从叙事角度来看,从比较单一的叙事发展为多角度选材叙事。从剧本结构来看,通过借鉴戏剧、影视等其他艺术形式,空间关系比传统模式层次更为丰富,表达方式也更为高明。 田湉认为,舞剧编导要尊重地域文化、城市特色,在充分挖掘地域特点的基础之上进行艺术形式的探索和创新,将个人情感、审美倾向和个性化风格注入整个作品中。 白靖毅表示,与会的各位专家从创作实践和理论总结的不同角度,围绕新时代以来的舞剧创作,进行了多层次的探讨,为北京市文联带来很多好的经验。北京的舞蹈行业既要高产,亦要有高峰品相的舞剧创作态势,未来能够以更大的格局和气派为首都文艺发展贡献力量。(北京评协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