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文艺20250117期 第版:

当前位置:北京文艺2023年05月17日期 第03版:信息

专家研讨文艺数字化传播与智能化变革

本报讯(记者修雨薇 李甜甜)日前,由北京市文联主办,北京市文艺研究与网络文艺发展中心承办的“文艺的数字化传播与智能化变革”理论研讨会在京举办。会议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和从业者,共同探讨新时代数字技术与文艺的融合发展路径。
  北京市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吕钦,天津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周志强,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部副学部长、教授彭文祥,北京市文联签约评论家、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胡疆锋,首都师范大学艺术与美育研究院教授许苗苗,北京市文联签约评论家、北京大学电视研究中心主任张慧瑜,中央美术学院电影视效工作室导师穆智飞等参加会议。会议由北京市文艺研究与网络文艺发展中心副主任柴莹主持。
  与会专家从对ChatGPT的解读入手,围绕“文艺的数字化创作与传播”“人工智能对文艺创作的影响”“数字艺术的发展现状及行业前景”“数字文艺人才的培养”等议题展开研讨。
  周志强阐述了数字技术时代“第三时间”的确立过程以及“游戏现实主义”的具体指向。他指出,当前时代,虚拟现实与人的“多异性”生活成为可能。创作者与接受者的区隔逐渐消失,接受者进入文本中扮演 “角色”,越来越多的艺术生产将围绕“角色”来进行设置,“第三时间”即受众阅读或体验时间被拯救出来。“游戏现实主义”成为了一种新的艺术活动,它不仅改写了传统的故事文本,还将带来感知的变革。“不用眼睛看”“不用耳朵听”,游戏玩家通过身体投入,与虚拟现实角色进行叠合,来获得真正的生活体验。
  彭文祥聚焦于 “如何在创新性融合中汇聚网络文艺生产要素”这一话题进行分析。他认为,运用国际视野研究网络文艺现象是必要的。“人与非人的区别在于情感,而艺术的丰盈则有赖于生活”。网络文艺形态多样、活力充沛,它的概念在各界虽有差异,但网络文艺的蓬勃发展更需要高校专业的培养与文联、协会组织的支持。从艺术与技术,到媒介、社会、文化、创作、传播等等,结构化的思维模型可作为重要支点,激发网络文艺各生产要素的潜能,更好地完成实践转化。
  胡疆锋从“后人类时代”三个重要的问题,展开对人工智能伦理观念的思考。一是我们何以成为 “后人类”?二是成为“后人类”意味着什么?三是“后人类”时代将会引发什么伦理危机或者哲学危机?(下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