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文艺20240515期 第版:
精彩内容

冯远谈生活与创作之关系

近日,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冯远在中国人民大学悲鸿讲堂做了题为 《生活与创作之关系》的讲座。 冯远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他在之后的教学上也始终以学院体系为背景,要求学生的创作以艺术的社会功能为第一落脚点,在历史观照和现实关怀之间磨练自我。同时,他又从每个学生自身的优点出发,因材施教,培养出了众多优秀的艺术从业者。他认为,知识不等于能力,能力不等于人格,人格不等于情怀。美术生们除了艺术之外还有相当多的东西需要学习。 冯远的讲座内容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生活与艺术的关系。他认为生活与自然环境、物质环境之间充满关联,深刻的人生体会没有时间和生命体验的过程是无法实现的。所有的艺术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抽象艺术也是对生活的反映,是生活现象的思想意识的反映。而好的艺术要留给观众、听众感悟的空间,这种艺术才是有回味空间的艺术、余音绕梁的艺术。无论是戏剧、音乐还是舞蹈,都和生活充满关联,没有人能超越生活经历创造出艺术作品。优秀艺术家的作品饱含深意,没有艺术家愿意接受社会和个人的干预,但也没有艺术作品是纯粹的个人的奢侈品,艺术总是和社会大众保持密切关系。 第二部分为艺术创作与现实生活源泉的关系。冯远认为,艺术创作离不开现实生活的源泉,艺术史就是从多角度、多种形式反映生活的表现。 第三部分内容,冯远对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方面进行了论述。他表示艺术创作必须有触发契机和方法途径。艺术创作必须有感而发,具有偶发性、随机性。艺术作品的主题可能会存在限定性,但是艺术家要在这种被动性中找到主动性。艺术具有自主性,艺术是对自身认为美好的事物的自由发挥。艺术也具有任意性,不存在对于题材的要求和限制。艺术始终存在着主题和内容,无题也有题。 在第四部分,冯远从自身创作经验出发,讲述了实践过程中的诸环节。他从机缘与灵感突现、意象和观念导入、构思与主题表达、构图与形式设计、语言与技术手法、风格与独特个性、感知与视觉效应七个方面讲述了艺术创作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在谈到“构图与形式设计”时,冯远特别强调在展览馆内,作品的视觉效果非常重要,如果没有视觉冲击力和张力,一定无法引起观者的兴趣,而这种视觉冲击力是艺术作品创作的基本要素。而艺术创作中的 “语言与技术手法”同样重要,主题镶嵌在作品的构图和形式结构中,想要使观众对主题引起注意,必须通过艺术语言的讲述将主题表达出来。不同教育背景的人对抽象作品的感知度不同,而教育水平较高的人更能够深刻地认知到艺术作品的优长。通过以上的创作实践过程,中外艺术史上形成了形形色色的风格流派,这些都是人类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 最后,面对近些年来中国艺术界形形色色的艺术观念,冯远针对其中偏颇谬误之处进行了纠正。他认为艺术不是艺术家个人的事情,而是关系到社会国家层面的伟大事业。在解读 “现实主义是否等于写实主义”这一问题时,冯远指出此二者不是一个层面上的概念,艺术可以以无数种方式展现创造力,而写实主义只是其中一种表达手法。在当代中国,艺术应该将国际形式与中国元素结合起来,在这一过程中,对本民族文化的理解尤其重要。只有理解本民族文化,才能进行艺术创新,将中国文化融入到其他国家文化中,这中间,民族文化的内生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谈到 “艺术说到底是技术的完美呈现”这一片面观点时,冯远指出,艺术创作时技术虽然非常重要,但是技术不是全部,技术一定是为内容服务的。他认为,艺术创作中可以运用多种方式表达主题,艺术作品平庸的原因是前期的准备工作做得不够,各种方案抉择后加上精妙的技艺肯定可以成功。冯远先生从自身实践经验出发对艺术创作的主旨、路径以及创作道路上遇到的形形色色的阻力、迷茫等问题的剖析,不但为艺术学院的学生上了一堂精彩的艺术课,其因材施教、启发指引的教学方法更启迪了学院的教师们。 (宁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