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文艺20250117期 第版:

当前位置:北京文艺2022年12月18日期 第02版:信息

人文情怀 青春气息

专家线上研讨第九届当代小剧场戏曲艺术节剧目

本报讯 近期,第九届当代小剧场戏曲艺术节举办了线上剧目研讨会。多位戏曲界的专家学者和院团代表以视频的形式参加了本次活动,他们针对已经在第九届当代小剧场戏曲艺术节完成展演的剧目,以及小剧场戏曲的未来发展趋势展开了探讨。
  参加本次剧目研讨会的专家包括:艺术节艺术总监、表演艺术家周龙,艺术节执行主任、北京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杨乾武,艺术节学术总监、中国戏剧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梧桐,艺术节执行总监、北京京剧院导演白爱莲,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文化所副所长、副研究员景俊美。
  此外,扬剧《千里江山》主演李政成、游佳琦,汉剧《一梦幽篁》编导胡晓琼,燕歌戏《小锦缎》主创代表,淮剧《影的影》编剧管燕草,评剧《月下斩貂》导演胡艳彬,曲剧《我这一辈子》作曲顾静媛,湘剧《舟渡》导演李斐斐,豫剧《俄狄王》导演、主演程闯强,越剧《金粉世家》编剧俞思含、主演李晓旭等院团代表一同参加了本次活动。梧桐主持了本次线上研讨会。
  周龙率先发言,他谈到小剧场戏曲艺术的最大特质就是现场互动,尽管绝大部分作品采用线上展演的方式和观众见面略显遗憾,但通过视频仍然能够感受到每一部作品的精彩。他向参加本届艺术节的各位艺术家们表示了致敬和感谢。他说,近年来,戏曲艺术的全体同仁仍然坚守在创作表演的一线,大家以严谨认真的态度对待戏曲艺术,为小剧场戏曲的探索和试验贡献力量。传统戏曲艺术的继承、发展和创新是相互的。作为从业者要考虑戏曲发展的问题,在发展的同时不断创新,在探索过程中,使古老的戏曲艺术不断地与时俱进。最后,他展望了即将在2023年到来的第十届当代小剧场戏曲艺术节,期待看到更多的好作品,期待在北京和大家剧场相聚。
  景俊美在发言中肯定了本届艺术节展演剧目所展现出的浓郁的人文气质。她认为,从更加贴近内心走向观众的角度去探索人性、人生和人物内心世界的这种精神,是这次艺术节特别鲜明的一个特点。她指出,包容性、探索性和开创性的特点也很突出。扬剧《千里江山》、北京曲剧《我这一辈子》都是本剧种第一次尝试创作小剧场作品,能够在第九届当代小剧场戏曲艺术节的舞台和大家见面,体现出了对不同剧种、不同创作手法的包容性。此外,景俊美还谈到本届戏曲艺术节对培养人才、锻炼人才的贡献。无论是编剧、导演,还是作曲、演员,大量年轻人的参与不仅提升了戏曲的生命力,而且是对未来戏曲“种子”的培育。同时,她也对各剧种能够在未来更多的展现地方特色提出了殷切的期待。
  白爱莲在研讨会上对各剧目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她首先谈到了扬剧《千里江山》所呈现出的舞台质感和独特的人文气息,观众看到的相对自由的表达方式是小剧场所独有的,值得肯定。汉剧《一梦幽篁》在舞台上的突破,以及对山涛和嵇康精神世界的呈现很有看点。但在创作写实的拿捏上仍有可以精细化的空间。湘剧《舟渡》为观众呈现出了一幅灵动的湘西风情画卷,可以看出主创的用心。谈到豫剧《俄狄王》的创作,白爱莲首先提到这部作品能够勇于改编古希腊名著是非常难得的,同时也为戏曲从业者提出了国外作品如何本土化、时代化的课题。燕歌戏《小锦缎》作为原生态的地方戏曲,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于评剧《月下斩貂》,她强调这部作品的细节处理很巧妙,比如开场关公拿下面具的设置,以及剧中的留白都很有意味。
  杨乾武在发言中指出,小剧场艺术关注的基本要求是人文主义,要回到人本身,关注人真实的生存、真实的人生、真实的情感,关心人类情感的丰富性、深刻性、深邃性、复杂性。他谈到,小剧场表演艺术的独创性,尤其是表演空间的设置跟演员的表演,包括传统的程式和表演的突破,是离不开形式感的。小剧场戏曲在追求剧目特色的同时,可以突破剧种,突破传统的规范性的要求,这也是小剧场戏曲的魅力之一。杨乾武还谈到,小剧场戏曲所表现的思想和情感应该是“现代化”的,和观众有共鸣的,这样才能够吸引人,才能够和观众“三观一致”。一部艺术作品,它的思想性通过人的生活,通过人的价值层面的思考,人的思想情感的表达来传达给观众,应该是生动的而不是概念化的,这样的艺术作品才有生命力。
  梧桐做了总结性发言。他指出,第九届当代小剧场戏曲艺术节展现了青春的气息,不论国有院团还是民间院团,有大量的青年戏曲人才活跃在舞台上,让人备受鼓舞。不仅如此,他们所带来的作品从立意到舞台表现都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他也认同了各位专家提到的“人文意念”的表达,他谈到,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是戏曲舞台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戏曲工作者创作的灵感源泉,坚持人文精神的表达,是小剧场戏曲发展的基础。他表示,期待在2023年第十届当代小剧场戏曲艺术节上和各位新老朋友能够面对面地交流,希望在未来的一年大家能够创作出更加精彩的作品。
  近3小时的研讨会在大家的彼此鼓励和祝福中落下帷幕。这不仅是对小剧场戏曲的点评和争鸣,更是对戏曲文化的希冀和探索,尽管线上的交流是短暂的,但是小剧场戏曲人的锐意求索是长久的。当代小剧场戏曲艺术节的蓝图画卷,在这一刻徐徐展开。 (北京剧协 供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