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文艺20240515期 第版:
精彩内容

聚焦第八届鲁奖北京作协获奖者

董夏青青《在阿吾斯奇》获短篇小说奖 授奖词:董夏青青的《在阿吾斯奇》中,“家”与“国”以朴素、诚挚的叙事达到了情感与价值的深刻同构。 获奖者简介:董夏青青,女,1987年生,毕业于原解放军艺术学院,中央戏剧学院戏文系硕士。小说和散文发表于《人民文学》《解放军文艺》《当代》《十月》《收获》等报刊杂志。曾获得第五届“人民文学·紫金之星”短篇小说奖;第十七届华语文学传媒年度新人提名奖;第十九届“百花文学奖”短篇小说奖等奖项。出版有随笔集《胡同往事》、小说集《科恰里特山下》。 获奖感言:很荣幸能得到这份荣誉,感谢评委会的各位专家,感谢作家前辈的引领和读者的鼓励,感谢祖国的热土和勤劳善良、勇敢坚韧的人民,为我们提供了生气勃勃的思想、情感的依托以及丰富、鲜活的创作素材。 短篇小说的篇幅虽然不长,但每一笔都可能见出绿水青山,天地之间,是英雄的人民、可爱的子弟兵和伟大的时代。当我们的笔触落到一幅肖像、一棵树、一片月光、或是一个逝去的身影及至一封家信之上,文字就会渐次照亮那些我们渴望记录的历史局部与人生细节——人们会读到信仰是如何支撑着一位母亲走向“未完成”的命运结局,会感慨于边疆之地,一棵胡杨树是如何激励孩童们燃起向往,会共情于理想者不懈思索的坚持,也会被月光下,杏烟河畔的女子们共渡沧桑的辗转曲折而感染,被边防军人身后,那星星点点的万家灯火所触动。 和每位有志于短篇小说的作者一样,我们希望能像前辈作家那样,通过凝视一处时间的截面,在字里行间留住岁月的光影与人心的暖意,让属于这个时代的人们的心灵面貌,在万把字、百余句的述说中清晰可辨。由此看来,未来值得我们去记录的故事还有太多,那些将令人振奋与感动的角色和故事,就在某一地,召唤着我们所有人用情、用力的书写。短篇小说《在阿吾斯奇》(节选) 云霭封锁了雪峰之间偶尔显露的天际远景。阴冷彻骨的北风越刮越大。靶场上掀起沙尘,落到正在一座墓地上挥动铁锹、铁铲的几个人身上。他弓起背使劲铲开沙石,刨飞的陈土打在旁边人的衣裤上嘭嘭作响。七八个人手脚不停地挖了一个多小时,才在坑深两三米的地方碰到棺材。停顿几秒,大伙放缓的动作又快起来,知道要抢在暴雨之前将遗骸装箱。 露出棺盖时,站在几米外的一家人走到近前。 这家人是埋在靶场东头这位烈士的家属。来靶场之前教导员跟他讲,上世纪七十年代连队骑乘巡逻,一个战士的马在山口甬道的雪崩中受惊。被甩下马背的战士一只脚被马镫挂住,拖行近一公里才挣脱,事后昏迷不醒,等不及送下山医治人就没了。当时连队给战士老家的民政局拍了封电报,一个月后民政局回信给连队,表示家属已知悉,并转达将孩子葬在连队的意愿。上个月,这位烈士的弟弟辗转联系到团部,说想来接大哥的遗骸回家。 开棺前,教导员松开铁锹向一旁伸出手。一个战士从上衣兜里掏出一小瓶酒递过去。教导员拧开盖,单膝跪地,将酒瓶高举过头顶后倒出酒来洒在棺盖上。起身时掷开瓶子,大喝一声。战士们扔下手里的家伙跟着教导员跳进坑里,上前弯腰抬起棺盖。 拾捡骨殖装箱时,烈士的弟弟跪倒在地,放声恸哭。他低头看见烈士脚上黄胶鞋的布面已经风化,橡胶鞋底还在。杨庆祥《新时代文学写作景观》获文学理论评论奖 授奖词:杨庆祥的《新时代文学写作景观》敏锐勘探文学现场,具有鲜明的问题意识和纵横开合的视野。 获奖者简介:杨庆祥,1980年生。诗人、批评家。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作品有批评集《80后,怎么办》《新时代文学写作景观》,诗集《我选择哭泣和爱你》《世界等于零》等。主编有大型青年作家研究丛书 “新坐标书系”等。兼任中国作协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委员。第九、十届茅盾文学奖评委。 获奖感言:非常荣幸能够在毛泽东同志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0周年之际接受一个以中国现代文学之父命名的文学奖项。延安和鲁迅,这两个现代的原点,在此神奇地交汇在了一起。他们几乎构成了中国现代的两极,一极代表着实践、大众和现代性的社会装置;另一极代表着个体、心灵和以精神搏斗为第一要务的生命装置。他们是日月双轮,同向而行,由此生成了一种富有张力、充满裂隙和可能的中国式命题,并在每一个当下时刻被召唤为指南针和牵引机。 鲁迅不是学院意义上的批评家,但他的全部作品,从《狂人日记》《故事新编》到《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都可以视为广义上的批评。他也不是典型的理论家,但由他的作品所窥见的现实与人性,却启发了一代一代原创理论的创制。在这个意义上,鲁迅是全能的作者,他由一点即可把握全部,由一孔即可透视世界,他的文章学即病理学,他本来也就是战士、医生和教师的合体。 虽然我从小熟读鲁迅以及现代巨子们的作品,但却从没有立志以文学批评为业。很多时候我以为这不过是机缘巧合或是现实生活的需要,但随着年岁渐长,我意识到这里面有一种冥冥的前定。这种前定当然不是一种神秘的玄学,而是语言和生命的暗示和诱惑。在那些以汉语铸就的词语和词语的无形河流之中,我听到了幽微、沉着、执拗的低音——就像那些伟大的族谱,它需要新鲜的奶与蜜、血与肉。一切当代和未来的写作,无论怎么断裂和变化,都不得不加入到汉语的谱系中,虽然在很多时候,语言的族谱就像沙之塔水之书一样不可捉摸,但是除了写下来,不停地写下来,我们别无它途。 在那些熠熠生辉的名字的指引下,我努力一次次擦亮语言,在明灭之间将生命的正义与语言的正义融为一体。我切切地盼望我的写作免于平庸,就像我切切地要求自己的生命免于庸俗,但我并不能在终点来临之前评判自己,因此,我要再次感谢鲁迅文学奖的评审方,你们的判断和肯定将成为一个写作者长路上的甘霖,并使他常怀的愧疚之心,稍微得到一点正信。 一切荣誉都归于那个被我们称之为“文学”的精灵!张莉《小说风景》获文学理论评论奖 授奖词:张莉的 《小说风景》,在既往经验与当下创作的对照中,彰显富于女性意识的整体性洞见。 获奖者简介:张莉,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持微火者·女性文学好书榜”主办人。著有《中国现代女性写作的发生》《小说风景》《持微火者》等。主编《2019-2021年中国女性文学作品选》等。曾获女性文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图书势力榜十大好书奖。中国作家协会散文委员会副主任,茅盾文学奖评委。 获奖感言:今年是北师大建校120周年,先师鲁迅的雕像一直矗立在校园里,所以,我能获得以鲁迅先生命名的奖,真是莫大的荣耀。在这样的庄严时刻,我想到鲁迅先生的话:“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和无数的人与无穷的远方在一起,是一位好作家应该拥有的情怀,也是一位优秀批评家应该到达的境界。优秀批评家要和“普通读者”在一起,和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在一起,唯其如此,他/她的文字中才能有情怀,面对作品的文学情怀,面对社会的人间情怀。优秀批评家有如我们时代的“持微火者”,他/她有温度、有情感、有个性,有发现;他/她是文学的知音、是作品的知音、是作家的知音。与此同时,优秀的文学批评家要有忠直无欺的品德,他/她可以热烈赞美一部作品的优长,也能坦率讨论一部作品的缺憾,他们懂得与作家、与作品“将心比心”,终生致力于和作家、和读者、和我们的时代凝聚起珍贵的审美信任。 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一样都是艰辛的创造性工作。优秀文学批评要有对文本进行探秘的勇气与潜能;要有能力使读者看到前所未见;有能力唤醒读者对作品的新认知、新的感受力。好的批评文章也应该是一部作品,要生动细腻、缜密严谨、以“人的声音”说话,要写得美。这是我们的批评理想,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再次感谢各位评委老师的认可,也感谢读者的支持。 《小说风景》源自我在《小说评论》开设的“重读现代中国故事”专栏,用随笔式的写作重读鲁迅的《祝福》,郁达夫的《过去》,沈从文的《萧萧》,萧红的 《呼兰河传》,孙犁的《荷花淀》,莫言的《红高粱》,余华的《活着》,铁凝的《永远有多远》……从这些耳熟能详的篇目中,发现那些我们未曾窥见的小说微光,探索作家们的成长革新之路,思考他们如何在百年文学传统的脉络里确立自我风格。 通过精微的文本细读,希望带领读者重新认识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所关注的核心命题:小说文体的革命、爱情话语的变迁、中国美学风格的构建……呈现百年中国新文学发展的内在美学逻辑。 (获奖感言和图片均由获奖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