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文艺20240130期 第版:
精彩内容

新时代北京文艺的价值向度与艺术创新

“新时代北京文艺的价值向度与艺术创新:2022·北京文艺论坛”10月10日至11日在京举行,30余位文学、网络视听、戏剧、音乐、舞蹈等艺术门类的文艺评论家、创作者和管理者汇聚一堂,共同为加快推进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打造“大戏看北京”文化名片提供理论参考和专业建议。现将专家发言摘登如下,以飨读者。 ——编者 第一单元文学代际与时间北京孟繁华(沈阳师范大学中国文化与文学研究所所长):“文学大北京”的空间和文学经典化 “文学大北京”作为北京市文联、北京作家协会秉持的重要观念,促进了北京文学的大发展和大繁荣。不同地域的作家为北京文学带来新的经验、新的题材和气象,并融汇到北京的文学和文化之中。王光明(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在第二个百年努力胜出 回望一百多年来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历程,当代中国文学批评要“在第二个百年努力胜出”,一是中国文学和文化译著越来越多;二是一些有国际影响的国际文学奖都有中国作家的身影;三是中国文化传统的当代意义得到更多关注。张清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寻找观察北京叙事的新角度 “新时期文学”如果历史地看,其发端为北京。正是邓友梅的老北京风俗书写,开启了“风俗文化小说”进程,成为“寻根文学”的源头,这也成为了文学回归日常生活、成为历史与文化的一部分的真正先声。石一枫(北京老舍文学院专业作家): 关于写作的几组概念 第一组是“故事”和“现实”,现实生活最值得关注与反思。第二组是“熟悉”与“陌生”,要善于将熟悉的东西变回陌生。第三组是“复杂”和“单纯”,优秀的作家既能看到生活的复杂,但又尽可能以单纯的目光去审视。杨庆祥(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 九十年代:记忆、建构与反思 上世纪90年代的文学已然成为一个反复出现的结构性存在,对于90年代的断代史研究,如果不能够离析并建构出一个时代的心灵形式和精神模型,局部的史料不但不能够获得历史感,反而会架空历史。 第二单元光影视听与当代北京王一川(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教授):京味、京风、京情:北京文艺新构型 北京文艺在10年间展开了新构型,可以从京味、京风和京情三种形态去观察。一、京味文艺以北京话为底蕴,讲述北京长住居民充满北京泥土味的故事。二、京风文艺讲述发生在北京地缘环境中的人生际遇和首都风貌,突出个体多元生活景观。三、京情文艺讲述身在北京的作者内心生发的远不限于北京地缘环境的各种生活情思。陈旭光(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网络剧场”的模式 “网络剧场”模式即视频平台将风格相近的作品统一归纳到一个 “剧场”之中,从而开展类型化、品牌化和连续性经营。网络剧场模式是工业美学化生产的一次延伸。高小立(《文艺报》艺术评论部主任):从高原攀向高峰——新时代电视剧刍议 10年以来,电视剧创作生态持续优化,许多高扬现实主义精神的作品独领风骚,中国电视剧的艺术创新不断进入快车道,对文学精神的倚重也不断加强。赵晖(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基础部主任):网络视听与媒介社会新文明形态建构 随着艺术与技术的交融,长、中、短视频基于各自的特点与优势,共同构成了网络视听产业的多层次、多结构、多垂类、多圈层的生态系统。同时,许多创作者开始不断开展主流主线价值的生产,现实主义题材的创作,以及青春化的表达。宋佳(爱奇艺副总裁):云影院:打造真正的网络电影新产业生态 我对网络电影的发展提出三点展望:一是行业将走出一批既年轻又专业、还懂市场规律的人才;二是行业将出品更多院线上没有、值得回味的精品佳作;三是行业将诞生新的电影发行生态与更完善的分账体系,使系列化创作成为可能。陈京炜(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副院长): 面向未来的电子游戏视听内容 当代青年习惯用游戏化与闯关思维表达自身想法,逐一打开电子游戏视听内容的三个宝箱:一是游戏中的预制动画,二是游戏相关衍生动画与音乐会,三是游戏外的用户生产内容,不断为游戏探索新的传播方式。 第三单元戏韵舞台与空间北京蒋慧明(北京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回眸新时代北京曲艺的创新与发展 近年来,北京曲艺人积极融入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创演了一批群众满意的优秀曲艺作品。面对机遇与挑战,北京曲艺未来的发展重心是创演更多更好的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精品,培养更多优秀曲艺人才,让传统曲艺艺术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夺目的光彩。陶庆梅(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 “新主流”舞台艺术的价值内涵 “新主流”文艺的“新”,在于这些作品在中国市场经济相对成熟的环境中、在文化工业的生产条件下出现。“新主流”文艺的崛起,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对于大众文化生产的一次超越。张之薇(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副研究员):新世纪以来戏剧创作的四个向度 我认为一部具有“现代”属性的现代戏,演员表演、思想内涵、舞台样式、戏剧观念皆为衡量标准,而绝非是否“戏曲化”的单一评判。敢于拿来,敢于打破,本身又具有先天的戏曲熏陶,这样的导演是现代戏曲创作需要的导演。景俊美(北京市社科院文化所副所长):北京舞台艺术的新面貌与新特点 一是红色题材戏剧的成熟化与多样化。二是现实题材戏剧的时代性与生活性。三是激活传统的精致化与现代性。如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和舞剧《五星出东方》,均是首都舞台艺术的佼佼者。 第四单元乐舞流芳与诗意北京肖向荣(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以人民视角谱写新时代的北京故事 好作品是打磨出来的,人民并不是抽象的概念,比如冼星海,是多重合体出现的人物。怎么用现代化的手段和现代性的精神,重新阐发中国式的精神,在他身上树立起来?答案是中华美育的精神,是我们民族基因里蕴藏已久的文化精髓。徐秋(北京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技艺风采 礼赞时代 熟悉传统文化,捕捉当代人心里对传统文化的兴趣点或者共情点,把握新的物质技术,将以上三点结合起来进行中国故事时代性的表达,这样的杂技作品更能走入当代人的心里。金浩(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教授):坚持以人民至上的新时代舞蹈创作观 舞蹈界始终坚持以人民至上的新时代舞蹈创作观,作为前进和发展航标。举例而言:当代舞剧《冼星海》以现代的、国际的舞蹈语汇展现冼星海丰富强大的精神世界;舞剧《五星出东方》以艺术形式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时尝试以文物讲述故事,向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迈进了一大步。宋青松(词作家、诗人) 歌诗的历史传承与时代担当 歌诗的创作,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也可以简称为“五个度”:一是提升思想和作品的高度;二是筑牢创作的根基和深度;三是让作品有温暖有热度;四是增加作品涉猎的广度;五是找准作品切入的角度。 第五单元墨韵丹青与色彩北京李树峰(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兼研究生院院长):新时代摄影与影像艺术创作的着力点 新时代现实世界、文字话语世界和影像世界组成了人们现在生活的三重世界。要通过影像的方式建构历史与现实,运用影像建构国家记忆和民族记忆。积极树立新的大历史影像观,以人民为主体,用影像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史诗。田伯平(北京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新时代为书法文化注入新动力 好的书法具有共性,要广泛学习借鉴。笔墨当随时代,要将个人对名山大川、祖国建设的理解融入到书法中去,在共性中展现个性,使中国书法绽放出绚丽光彩。宛少军(中国油画学会副秘书长): 十年来主题性油画创作略观 新时期以来的两次重大历史题材创作工程及多次组织的学术研讨会,为历史画的创作、研究积累了诸多宝贵经验。国家需要以更宏大的历史叙述过去和当代,需要通过历史画记录国家历史和国家建设,鼓舞民族更好地前进。吕晓(北京画院理论研究部主任):从《首都之春》到《北京大运河画卷》 北京画院创作的长卷绘画 《首都之春》是为迎接建国十周年的献礼之作,展现当时的首都时代风貌与风土人情,成为经典之作。近期正在创作的《北京大运河画卷》视野更加宏阔,期待这幅作品早日绘就,成为新的经典。 第六单元青年新力量与新思维徐刚(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副研究员): 探索自我与世界的辩证法 除了个人经历与自我记忆,青年作者应不断探索自我与世界之间更加复杂的辩证关系。此外,虚拟偶像粉丝群体营造的众创乌托邦的环境是否会被资本过度操控,值得后续不断探讨。黄悦(北京语言大学教授): 跨文化书写中的“北京城墙” 北京居民与外来者对北京文化形象存在视觉差异。“游记和旅行指南”可以综合构建出外来者对北京的想象。如何消解外来者对新北京的抵抗,更好地向世界打造、传播北京形象,是一个需要不断思考的议题。张慧瑜(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员): 数字时代的新文艺与新形态 随着广播、电视、文学的数字化,网络文学、游戏、短视频等新文艺形态出现,数字化传播一方面以平台算法为支撑,另一方面又无可避免地承接了算法带来的负面影响。可以运用法律手段规范粉丝行为、协调算法规则、完善算法推荐机制。岳雯(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研究员): 青年作家“在世界中” 青年作家在世界中写作已成为潮流。作家们正通过新路与世界产生连接,在这一情境下,青年作家更应在回溯中华文化传统、感受异域文化的过程中,使“折旧”的语言重新焕发活力,不断创造出新的语法。祝鹏程(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副研究员): 从两次北京民间故事搜集说起 通过阅读两次采录的“四个文本”,可以对从新中国成立时期、改革开放时期、21世纪北京民间传说故事的采录和型塑有更深入了解。北京民间传说不仅是劳动人民口头创造的文学,更体现了编写者对新政权与新社会的认同。薛静(清华大学人文学院讲师): 虚拟偶像粉丝群的新生态 虚拟偶像的粉丝群有三个特征:一是积极与虚拟偶像互动、拥有内容创造力;二是聚合一群志趣相投的同龄朋友;三是为粉丝的二次创作提供了展示的平台。虚拟偶像的粉丝将为新生文化拥抱主流文化带来更多可能性。(文艺发展中心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