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文艺20240423期 第版:
精彩内容

诗书画印 墨韵文心

◆本报记者 梅雁(上接4版) 破法其实就是出新,运用师古所得,加上自己的禀赋、学养、性情、见识和审美偏好,加以适度发挥,自然而然的表达,写出自己的理解。这里,我讲的是出新,而不是创新。对于书法而言,我以为出新不等于创新,出新易而创新难,创新是在没有的基础上创造一个新的东西,至难。古代的书家中,可冠以创新者不是没有,但为数并不多,可以数得过来。古贤之外,自认为是创新的也大有人在,但多半不被人所认可,鼓努为力,看似独特,其实并没有什么价值。一味地追求所谓创新,势必以悖离艺术规律为代价,置代代古贤传承下来的法度于不顾。而出新则不同,是理性沉潜之后的自然流露,是在坚守传统法度基础上的发挥。所以,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才是“破法不悖法”的关键。 源于这样的理解,我本人一直是坚持以古为新、汲古得新、亦古亦新的理念,自觉深入传统,在此基础实现自我表达。 问:您认为优秀的书法是有性情的。请问什么是书法的性情,书法怎样才能融入性情呢? 答:技法是根,性情便是魂。有笔墨,进而有自我,才是我们学习书法的正确路径。王僧虔《笔意赞》云:“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神采,是作品的丰神和韵味;形质,是点画的技术含量。这“神釆”之中,就包含了性情的元素。《易·乾》谓:“利贞者,性情也。”大约有三层意思:一指人的禀性和气质,二指思想感情,三指性格、脾气。 就书法学习而言,在一定阶段,还是写技法。所谓“技近乎道”,“技”是重要的前提。技法训练是神采的外化,它们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在技法高度成熟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融入自己的情感。 书法一要到位,即是技法过关,解决了形质的问题;二要味道,即是融入了自己的理解、修养积淀和性情发挥。当然,味道不等于性情,但味道中一定包含了性情。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升华、融入性情呢?我以为,要在以下四个方面长期一贯地着力,才能收到实效。 一是注重综合修养积淀。综合修养的不断提升是书艺不断升华的催化剂,也是个性表达的重要支撑。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大学者、名教授的墨迹,他们少年时打下了技法的基础,但后来未必经常练字,比如鲁迅、梁漱溟、茅盾、梁实秋等。他们的书法中有一种特别的气质,和他们的文章审美相一致,高雅、冲淡、自然,依稀能看到他们取法传统的元素,但又富有个性特质,一任自然,不矫情,不故弄玄虚。这便是综合修养的作用。就书法家而言,王羲之、颜真卿、苏东坡、赵孟頫、文徵明等,不惟书艺精深,更是在综合修养方面令人赞叹。 二是注重挖掘经典性情特质。我一向主张取法经典,且要选择与自己性情相一致的经典,如此,才能尽快上手,更便于深入研究其个性特征。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文稿》、怀素《自叙帖》、杜牧《张好好诗》等,无一不是功力深厚而又富于性情,在历史上占有一席地位。 三是注重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形式是笔墨、是技法、是构成样式,而内容则是书写内容,是特定艺术语言表达的审美追求和情感表达。一幅以形式与内容为终极审美追求的作品,是需要反复雕琢的,是需要全方位思考并加以融通的,绝不是靠苦练就能够做到的。当我们选择经典范本时要找到对应,创作时在内容上要找到对应,只有一一对应了,才能在性情表达上自然流畅。 四是注重创作状态的把握。进入了状态,便能将纸墨工具、传统笔墨元素、个人性情汇入笔端,手从心妙,指挥如意。诚如林散之先生诗云:“得了天机入了手,纵横涂抹似婴孩。”此中之“天机”与文学创作之灵感大抵相同,即是进入了创作状态。 问: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书法家,必须具备哪些综合修养? 答:一是个人修养积淀。启功先生讲过,书画家除了必需的笔墨功夫以外,读书功和学生功二者必不可少。临帖就是学生功,必须天天坚持。所谓读书功,就是要多读书。所以有人说“学习书法是用思想来写字,而不是用毛笔来写字”。 二是全面性的个人修养。五体兼修是字内功里一个重要的载体,这其中最关键的是要抓住各种书体之间的关联,不能脱离了书法史的这种链条式的连接。文字功的本领对书法家而言也是至关重要的。比如写篆隶,首先要解决文字的问题。写草书的人第一步就要识草,再学它的笔法和风格。隶书同样存在文字功的问题。对于书法家而言,哲学和美学也非常重要,这里着重说的是我们东方的哲学和美学。比如老庄思想就是中国美学思想的根本,我们经常说艺术里面讲“计白当黑”,黑白关系就是最朴素的东方的、中国的美学精神,用那些理论解释我们的书法是最有道理、最能讲清楚的。 三是文学与历史的问题。文学是一切艺术的源泉,是一个大的资源池,艺术如果脱离文学就没有了品格。我们历史上重要的书法家、经典的书法作品,有些是很好的文学作品。对于书法家来讲,整个书法史要刻在脑子里,进而按其线索把历史上的经典人物、代表作品联系起来。 四是诗、书、画、印兼修。除了前面提到的黄宾虹、潘天寿,近现代还有很多艺术家都是诗、书、画、印兼修,比如徐悲鸿、齐白石、林散之等,他们的综合素养都很全面。诗和联是一体的,写诗首先要会写联。会写诗的人,其创作和选择的内容一定能在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方面实现讨巧。 由此可见,诗、书、画、印兼修大有好处。听说齐白石先生每天早晨第一件事就是画几张画,画画的过程很快,画完之后就开始了他诗、书、画、印综合应用的推敲,这个过程可能要持续到中午。这种艺术创作状态可谓悠游自在,一边享受、一边推敲、一边完成,这才叫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