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文艺20250117期 第版:

当前位置:北京文艺2022年10月17日期 第04版:副刊·人物专访

诗书画印 墨韵文心

——访北京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李有来

◆本报记者 梅雁
  在文明发展的历史渊源中,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以及构成这个民族存在的精神内核、信仰根基和生命图腾。在中华文化体系中,书法艺术是一个极具民族特色的艺术门类,体现着中国的民族精神与文化特征,蕴涵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书法艺术需要一代代人继承传统而不守成、创新时代而不离宗,不断地发扬光大下去,北京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李有来便是当今书法界众多实力派书法家中的一员。
  李有来幼时在父亲的影响下临习颜楷,后又转益多师,走上了“学史理脉,崇帖宗王”以古为师、以古为新的帖学之路。数十年的潜心研学,终结硕果:风流蕴藉的行草呈现着自然与率真,笔法丰富、刚柔相济,收放有度、结体宽博,因势生形、朝揖顾盼,章法有度、墨中有韵;虚灵清雅的小楷彰显着学养与境界,用笔率意、清劲闲雅,结体宽绰、疏朗秀逸;清和古雅的隶书内含着文气与融合,笔法多元、碑帖杂糅,结构突破、章法多彩;碑骨帖韵的篆书展现着广撷与博采,方圆并用、静中有动,结字多变、墨法合度。
  数年来,李有来坚持走诗书画印兼修的路子,所绘山水,以文人画为宗,逸笔草草,得清旷淡雅之致,用墨浓淡枯润随兴而发,匠心独运。他的花鸟画用点用线秩序井然,点线穿插讲究画理,情之所至,运斤成风,极尽巧妙。与绘画相映成趣的是他的题画诗词,其诗或写画境,或抒胸臆,或论艺理,诗画一体,情理交融。他的治印,以汉印为宗,同时上溯六国古玺和秦印,追求自然古拙,力求抒情活脱,讲究继承中创变,其运刀之法,冲、切、正、侧交相转换,方寸之间别有洞天。他引书入画、由书入印,又能援画入书、以画问道、印融书中,他的自作诗词能表其意、抒其志,又能入书且能入画,诗书画印相互融通。
  问:我们应该如何向书法大师经典学习?
  答:从哲学角度来看,宏观上要对学习对象所处的历史时期、人文背景进行深度挖掘和准确把握。微观细节上的法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
  一是笔法。方向和角度、提按和轻重、速度和激情是笔法中永恒的命题,千古不易的就是这三点。后世评价米芾的字如“风樯阵马,沉着痛快”,在恪守法度前提下当快则快,当慢则慢。快,赋予线条力量;慢,赋予线条韧劲、厚度。建立在准确、深入理解古人法帖的基础上,这些细节才会读懂、才能做到,刻本可以结合墨迹来体会其中的速度变化。
  二是结构。古贤于结构无不尤为用心,王右军《兰亭序》中30多个“之”字无一重复,只有大小、疏密、开合、收敛等等做到高度娴熟,方能手从心妙。譬如米芾的微观细节极其丰富,单字结构、空间的切割极见匠心,很有韵味。他强调书法之美来自变化,变化得和谐统一才是深秀的美,用节奏、速度、角度、提按等用笔之变,复又叠加结构的组合变化形成空间形态的万变之美,就是米芾的手段。
  三是墨法。墨法是从绘画理论衍生到书法理论的,书法领域最早是宋代米芾提出的墨法。中国绘画理论中提出过“墨分五色,书画本一家”,很多理论可以相互置换。近现代黄宾虹提出五笔七墨之说:五笔为平、留、圆、重、变;七墨为浓、淡、破、泼、焦、宿、积(渍)。相比之前的墨法理论,他增加了宿墨法、积墨法两种,墨色的丰富变化才有了浑厚华滋。米芾是宋四家中墨色最丰富的,现代人写字,一个字没写完却频繁蘸墨,生怕被嘲笑省墨,这也说明了普通习书者和专业艺术家学术认知上的不一致。优质的飞白是由若干个点组成,枯而润,“干裂秋风,润含秋雨”,而我们通常写成丝线,感觉很枯燥。这方面可以学习怀素的《自叙帖》,飞白非常有质量,均由点状组成。大字作品的墨法显得尤为重要。效果之变与我们的工具材料也是密切相关的,笔头的大小应与所写出的线条粗细相仿佛。
  对于传统经典的学习,一是找准点,二是理出线,三是连成片。根据自己的性情、笔性和喜好,在历史经典中选择几个点,进而连成线,站在一定高度去俯瞰,自然而然就会连成一大片。历史上很多成功书家都是这个套路,比如“二王”一系的自然就可连成片。未必要走得很快,走得坚实才好。研习经典有五大忌:一忌朝秦暮楚,没有定力;二忌蜻蜓点水,不够全面;三忌取径不明,取法路径要清晰;四忌远离古法;五忌有功无性,下足了功夫但缺乏性情的表达,也无法向深层次掘进。
  问:请问您如何看待“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您是如何做的?
  答:师古,其实就是继承传统,是每个学习书法的人在技法训练过程当中的必由之路,不仅要学,而且要下大力气学,初学一家,精益求精,复能增益其广,转益多师,相互叠加,只有这样才能眼界开阔,不被一家一帖所局限,落入食古不化的境地。 (下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