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文艺20250117期 第版:

当前位置:北京文艺2022年10月17日期 第02版:信息

集结27位作家优秀作品

新书《散文中的北京》首发

本报讯 日前,第七届北京十月文学月主题活动“北京老舍文学院导师讲义书库第一辑、张莉主编《散文中的北京》新书首发式”在北京市文联举行,本场首发式由北京老舍文学院、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承办。
  北京市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陈宁,北京出版集团党委委员、总编辑李清霞,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韩敬群出席活动。刘一达、宁肯、周晓枫、乔叶、徐则臣等作家、评论家以及《散文中的北京》主编、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莉,围绕《散文中的北京》讨论百年来的北京书写。北京老舍文学院副院长周敏主持活动。
  该书收录了27位作家关于北京的散文佳作,有许地山、张恨水、郁达夫、老舍、汪曾祺、史铁生、周晓枫、邱华栋、乔叶、徐则臣等。这些作品,从《想北平》《苦念北平》《北平的四季》,到《颐和园的寂寞》《老北京的夏天》《我与地坛》等,既有北京的日常生活、北方风物,也有京味京腔、北京美食;既有烟火气十足、喧腾繁华的北京,也有四季分明、郁郁葱葱的北京。
  据张莉介绍,首先这是本经典散文读本,收录了经典作家对北京的讲述,同时也追求大众阅读趣味,它是生动、鲜活、好看、常读常新的选本。
  对于北京老舍文学院导师讲义书库第一本面世教材,陈宁对该书给予了高度评价。她说,这是一本紧贴北京的散文集,我们从中能够领略到古都北京的百年风貌,品味不同时代作家对北京生活的书写和理解。与此同时,这本书还为青年作家和文学爱好者提供一个研究学习不同流派、不同作家创作精髓的好机会。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本教材将为新时代北京文学创作和作家培养提供新的坐标。
  随后,与会作家和评论家针对该书进行了互动交流,分别从“北京的思与情”“北京的人与事”“北京为何如此迷人”三个角度分享了他们的创作感想以及在北京生活的心路历程。
  难以概括的北京:有着巨大的融合能力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执行主编、评论家李蔚超畅谈了北京与我们每个人之间的联系,“北京这座城市可能是中国唯一一座与每个人都有关的城市,它的特殊性在于与一百年来的中国人都切身相关。它是我们的首都,是我们的故都。而《散文中的北京》也是一本注定会和更多读者相遇的书。”
  这本书中,读者能够鲜明地感受到许多作家对北京的情真意切。作家石一枫认为,书写北京就像是拼凑一张巨大的拼图,他总能在这个地方找到新的发现。发现新题材的过程,既是不断探索北京这座城市流动的内部肌理的过程,也是拼凑北京这个变化的精神意象的过程。
  作家乔叶心目中的北京 “有着巨大的融合能力”,它是丰富、琳琅、斑驳的,吸收了五湖四海的文化之后又能够进行本土化改良。但归根结底,最打动她的仍是北京的人情之美,它体现在随处可见的生活片断。正是这些“枝枝节节的什么”,牵动着乔叶关于北京的写作,直击人心深处。
  丰富多元的北京:北京的变与不变
  《光明日报》文艺部副主编、评论家饶翔表示,作家笔下的空间感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不同作家关注的焦点也各有不同。随后,饶翔与几位作家探讨了对北京文化以及京味文学的看法。
  作家刘一达认为,“京味文化是由三个部分组成的,第一是皇家文化,第二是士大夫文化,第三是胡同文化,也就是平民文化。”
  北京对个人的影响仍是绵长久远的,最鲜明的表现之一便是语言。作家宁肯提到,即使在书写其他城市时,他书写的方式仍带有北京话的特征。
  富有质感的细节:构成北京的底色
  北京为何如此迷人?在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理论处处长、评论家岳雯的主持下,周晓枫、徐则臣、韩敬群、张莉等嘉宾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周晓枫表示,北京既有古老的一面,也有现代的一面。这两面同样有分量,就像保持两端平衡的扁担。徐则臣赞同周晓枫的看法,他也认为北京首先是一个“守旧”的城市,因为它“守旧”才可能经得住创新。韩敬群认为,北京深厚的历史感和人文高度同样是北京迷人的地方,正是一代代作家们用他们辛勤的写作把这座城市迷人的地方展现了出来。
  在活动的最后,张莉表达了对北京文学的整合梳理的新设想——“如何把关于北京的文学作品吸纳到一起,让大家欣赏一百年来中国作家对于北京的想象,无论是散文,还是诗歌、小说或是其他文体,我想这本书可能是一个开始,也是一个方向。”
(北京老舍文学院 供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