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文艺20250117期 第版:

当前位置:北京文艺2022年09月28日期 第14版:信息

“坊间对话”第11期——

聚焦文学的光芒与批评的温度

本报讯 日前,由北京市文联主办,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承办的文艺评论系列学术对谈“坊间对话”第11期——“文学的光芒与批评的温度”在北京坊举办。本期“坊间对话”邀请批评家、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杨庆祥担当学术主持人,作家、中国人民大学文学硕士崔曼莉,70后小说家、中国人民大学创意写作专业硕士赵志明,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王秀涛参与对谈。对谈嘉宾结合当下文学创作现状,围绕新时代青年写作、作家培养、国内高校文学教育等问题,展开了深入交流。
  新时代青年写作:流动性是青年写作很重要的特征
  崔曼莉认为,青年写作有两个宝贵的特质:一是所有的青年作家都怀揣着文学梦想,对文学写作抱有极大的热忱,这种青春热血的特质,使得青年写作具有蓬勃的生命力,也带来了写作技巧、文学表达方面的鲜明风格;二是青年写作不仅为每一位青年作家在未来的岁月当中提供了一个最初的自己,同时也为一代又一代作家们提供了启发性的内容,更为整个文学创作提出了一个最初的群像。
  赵志明认为,流动性是青年写作很重要的特征。网络普及之后,空间的概念被打破,人们生活的流动性大大增强。这些青年作家对当下现实生活有很强的感受力,能够跳脱自我束缚,抓住生活的痛点,进行深入的挖掘和充分的表达,从而影响更多的读者,形成“破圈”效应。
  杨庆祥认为,青年写作不仅仅是从年龄上来界定,作品是否有足够的气场、有足够震撼人心的力量,更重要的是要有一种青春性。对于作家而言,在这个流动性的时代里,是否有足够的敏感性能够捕捉到时代正在变化的情绪,是很重要的。如果还是按照“坐慢车”的节奏写故事,那故事就失去了价值或冲击力。
  王秀涛从文学研究的角度来看青年写作。他指出,青年写作确实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之前文学经验、学术经验的推进都有非常大的作用。但对于青年的帮助和扶持,还要有比较客观、清醒的认识。青年作家、青年学者更应保持清醒的头脑,面对这样好的环境,关键是沉下心来继续发挥自己的特长,在写作和研究方面不断寻求突破。
  高校文学教育:
  作家是不能培养的
  杨庆祥认为,作家要忘记文学教育所带来的既定观念和思想,获得自由的思想和自由的写作天地,才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写作风格。
  崔曼莉认为,作家是不能培养的,作家更像是一种命运。所谓命运,就是一种作家生活,是无时无刻的,包括阅读、交流、观察、思考、写作和实践,需要作家每一分每一秒、每一寸皮肤、每一根汗毛都以一种沉浸式的方式来实践。
  赵志明回忆在人大创意写作专业的学习,认为高校通过各种课程、通过导师的言传身教,使作家从自发创作进入到自觉创作状态,形成对个人写作版图的规划,同时也引导作家对个人写作形成了全程、全方位的审视,让作家看到局限性、突破点和可能性,使写作具有了长足的内在生命力。
  王秀涛梳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作家培养模式的发展变化。他认为,高校的文学教育不可能把每一个学员都培养成优秀的作家,但如果作家经历过高校的文学教育,那他一定会成为一个更好的作家。
(北京评协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