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京文艺2022年09月28日期 第01版:要闻
新时代·新北京·新文学
第七届北京文学高峰论坛在京举办
本报讯 9月21日,由北京市文联、北京出版集团主办,北京作家协会、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承办的第七届北京十月文学月系列活动——“新时代·新北京·新文学”北京文学高峰论坛在京举办。
出席论坛的领导和嘉宾有: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李敬泽,北京市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陈宁,北京出版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吴文学,北京市文联一级巡视员田鹏,中国作协副主席、北京作协副主席格非,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清华,《人民文学》副主编徐则臣,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杨庆祥,中国现代文学馆研究员、作家计文君,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丛治辰,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徐刚,以及青年作家马小淘、李唐、伽蓝等。田鹏担任论坛主持。
陈宁在致辞中表示,在中国现当代的文学史上,北京文学早已不是一个地方概念。作为新中国文学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北京的文学一直领风气之先和风气之新,一大批作家和作品硕果累累,星光熠熠,在不同时期闪耀在中国文坛,作为引领中国文学版图崛起的旗帜,有力地推动着中国文学的发展。在新时代的新北京,文学在各艺术门类的“母本”作用更为鲜明。北京市文联历来十分重视从多种渠道挖掘和延展文学的价值,积极促进文学的多维度发展,让北京文学越来越充分地具备了“大北京”和“大文学”的格局。
李敬泽在演讲中提到,互联网时代的海量信息使得每个人都在无形的“茧房”中,对于作家而言,这意味的可能是人和人之间在经验上、情感上以及理解力上的阻隔,现代文学的伟大使命就是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学和文化,就是要超越和破除诸多的“茧房”,把人民召唤起来,把民族凝聚起来,走上建立一个伟大现代民族国家的道路。
格非认为,今天这个社会由于社会分工、新的产业、新的传播方式的发展,我们越来越多地进入一个局部的、局部之局部的生存环境当中。现在经常可以看到很多同质化的写作,跟我们通过资讯、通过朋友圈每天看到的大量的社会新闻、社会事件没有什么区别,或者说很难做出严格的区分。而把熟悉的东西重新变得陌生,这是作家的工作。
张清华则以《新时代北京文学的在地书写与世界眼光》为题做了深度论述,他说,由于主体性的不同,新时代的北京书写正出现鲜明的特点,即开阔的世界视野和人类情怀,着眼于细微处人性的观察,聚焦于时代变迁和现实的细节处人心的微妙处的刻画。同时又处处彰显北京这座常与变不断交替运行的城市的气息和性格,显示着它独有的气质和魅力。
圆桌对谈环节由杨庆祥任学术主持。徐则臣、计文君、丛治辰和徐刚等与对谈嘉宾围绕“新时代·新北京·新文学”的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他们认为,新时代的北京在变化,北京的空间与气息、北京的人和世界之间的关系也在发生变化。这个变化一定是伟大的变化,一定是好的变化,但是这些变化文学要去捕捉它。如何正视这些变化,如何正视自身的局限性,对这些变化努力做整体性的把握,是新生代作家写作很重要的向度。
在青年作家演讲环节,马小淘、李唐和伽蓝也分别结合自身的创作,谈到了如何在大气磅礴的时代进行细水微光的写作,如何写出动人的崭新的北京精神。
田鹏在主持时谈到,在今天的北京文学高峰论坛上,嘉宾们的真知灼见使得这个议题收获了精彩纷呈的思想成果。期待作家们不断增强自己的脚力、眼力、脑力和笔力,牢记国之大者,把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成果落实到自己的创作实践中,以历史方位标注文学坐标,以人民立场彰显文学力量,把握历史主动,勇于担当作为,在新时代文学的辽阔疆域里获得新经验,实现新拓展,共同筑起新时代北京文学的新高峰。
(北京作协 供稿/图)
出席论坛的领导和嘉宾有: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李敬泽,北京市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陈宁,北京出版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吴文学,北京市文联一级巡视员田鹏,中国作协副主席、北京作协副主席格非,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清华,《人民文学》副主编徐则臣,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杨庆祥,中国现代文学馆研究员、作家计文君,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丛治辰,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徐刚,以及青年作家马小淘、李唐、伽蓝等。田鹏担任论坛主持。
陈宁在致辞中表示,在中国现当代的文学史上,北京文学早已不是一个地方概念。作为新中国文学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北京的文学一直领风气之先和风气之新,一大批作家和作品硕果累累,星光熠熠,在不同时期闪耀在中国文坛,作为引领中国文学版图崛起的旗帜,有力地推动着中国文学的发展。在新时代的新北京,文学在各艺术门类的“母本”作用更为鲜明。北京市文联历来十分重视从多种渠道挖掘和延展文学的价值,积极促进文学的多维度发展,让北京文学越来越充分地具备了“大北京”和“大文学”的格局。
李敬泽在演讲中提到,互联网时代的海量信息使得每个人都在无形的“茧房”中,对于作家而言,这意味的可能是人和人之间在经验上、情感上以及理解力上的阻隔,现代文学的伟大使命就是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学和文化,就是要超越和破除诸多的“茧房”,把人民召唤起来,把民族凝聚起来,走上建立一个伟大现代民族国家的道路。
格非认为,今天这个社会由于社会分工、新的产业、新的传播方式的发展,我们越来越多地进入一个局部的、局部之局部的生存环境当中。现在经常可以看到很多同质化的写作,跟我们通过资讯、通过朋友圈每天看到的大量的社会新闻、社会事件没有什么区别,或者说很难做出严格的区分。而把熟悉的东西重新变得陌生,这是作家的工作。
张清华则以《新时代北京文学的在地书写与世界眼光》为题做了深度论述,他说,由于主体性的不同,新时代的北京书写正出现鲜明的特点,即开阔的世界视野和人类情怀,着眼于细微处人性的观察,聚焦于时代变迁和现实的细节处人心的微妙处的刻画。同时又处处彰显北京这座常与变不断交替运行的城市的气息和性格,显示着它独有的气质和魅力。
圆桌对谈环节由杨庆祥任学术主持。徐则臣、计文君、丛治辰和徐刚等与对谈嘉宾围绕“新时代·新北京·新文学”的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他们认为,新时代的北京在变化,北京的空间与气息、北京的人和世界之间的关系也在发生变化。这个变化一定是伟大的变化,一定是好的变化,但是这些变化文学要去捕捉它。如何正视这些变化,如何正视自身的局限性,对这些变化努力做整体性的把握,是新生代作家写作很重要的向度。
在青年作家演讲环节,马小淘、李唐和伽蓝也分别结合自身的创作,谈到了如何在大气磅礴的时代进行细水微光的写作,如何写出动人的崭新的北京精神。
田鹏在主持时谈到,在今天的北京文学高峰论坛上,嘉宾们的真知灼见使得这个议题收获了精彩纷呈的思想成果。期待作家们不断增强自己的脚力、眼力、脑力和笔力,牢记国之大者,把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成果落实到自己的创作实践中,以历史方位标注文学坐标,以人民立场彰显文学力量,把握历史主动,勇于担当作为,在新时代文学的辽阔疆域里获得新经验,实现新拓展,共同筑起新时代北京文学的新高峰。
(北京作协 供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