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文艺20250117期 第版:
精彩内容

曹文轩新作《苏武牧羊》:以羊的视角演绎历史传

《汉书·苏武传》中苏武牧羊的故事,近日,被国际安徒生奖得主、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最新创作的长篇小说《苏武牧羊》以小羊“星星”的视角、以儿童文学的形式演绎出来,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天天出版社出版。为此,记者采访了曹文轩先生,请他谈了创作这部小说的心路历程。 一、埋藏了30年的苦思冥想 曹文轩的小说大多是写现当代,这次突然转向了古代。问他这部小说的创作缘由,他说:“30年前我就有了关于‘苏武牧羊’的构思,并且确立了从羊的角度叙述故事的写法。这个叙述角度让我兴奋不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因为这个有趣的叙述角度,这个构思才使我念念不忘。” “苏武牧羊”是一个载入史书的故事,在几千年的流传过程中变得家喻户晓,但它其实是一个没有进行书写的故事。曹文轩翻开《汉书·苏武传》,看到苏武牧羊北海19年之久,但关于他生活状态的描述只有寥寥几句:“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仗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更多的关于他牧羊的情景是没有的。 苏武在北海放牧一群公羊,匈奴人对他的惩罚和折磨是,只有等公羊生了小羊才能回去。曹文轩不断地思索,在这种情况下,苏武的心境是什么?他的日常起居是怎么样的?他是如何度过每一天的生活的?他是如何顽强地生存下来的……而这些细节史书上统统没有记载。 “苏武牧羊”的故事进入史书后,宏大的历史叙述必然会覆盖和掩埋大量丰富、真实的生活细节。如何把这些细节进行再现?曹文轩坚定地认为要靠文学才行。关于“苏武牧羊”这一文学富矿,文学的开采是非常有限的。30年来,他一直在思考该如何利用这些宝贵资源。 从史书一带而过的叙述中,曹文轩了解到了苏武箭术高超,能校正弓箭;匈奴王的弟弟很喜欢他,赠给他很多牛羊。匈奴王的弟弟去世后,盗贼盗走了苏武的牛羊,苏武的生活又陷入困顿……曹文轩像是从砂子中淘到了金子一样,他十分兴奋:“这些很容易被忽略的地方,都是文学可以大做文章的。利用文学手法,我们可以把这些缝隙进行弥补和缝合,做出活色生香的文章。” 几千年来,语流滔滔不绝,“苏武牧羊”的魅力永不衰竭。经过30年的酝酿,突然有一天,曹文轩感到仿佛有一束强光照亮了深埋于地层的矿藏,他信心满满地对自己说:“我觉得到了我去开采这一富矿的时刻!” 二、独具一格的创造性转化 苏武作为大汉使者出使匈奴时,不向匈奴王投降,被发配到荒凉的北海牧羊。匈奴王让苏武带走101只公羊,对他说,在公羊生下小羊那一刻,可以回到汉朝。苏武带领这101只公羊来到北海,面对的是恶劣的自然环境、凶禽猛兽、缺衣短食,还有无尽的孤独。但苏武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坚韧不拔的信念,开荒种地、做船捕鱼、修房造屋……把荒凉的日子变得有声有色。19个春夏秋冬流转,苏武终于拼到了回归故国故土的那一刻。 曹文轩别出心裁,独出机杼,浓墨重彩地铺陈苏武与自然、野兽和孤独等困难抗争的过程,让古老的故事焕发勃勃生机。塑造的苏武形象,不仅具有坚贞爱国、不辱使命、坚毅刚强的精神,而且还有不畏艰险、嫉恶如仇、有情有义的品格,有血有肉,形象更丰满、更有感染力、震撼力。 曹文轩曾提出:“儿童文学作家是未来民族性格的塑造者。”他说:“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是去接受苦难的洗礼和考验的,怎么样在苦难面前能够显示出你作为一个人、一个完善的人、一个完整的人、一个完美的人所应该有的优雅的风度,是我的作品始终要给孩子们传达的一个理念。”这部《苏武牧羊》正是这样一部承载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大作。 这部小说的创新还在于,惟妙惟肖的小羊口吻和活泼灵动的叙事方式,充满了童真童趣,讲述的却是苏武牧羊这一厚重的历史钩沉,使得这部作品形成了巨大的张力,给人一种举重若轻的感觉,也使作品更具亲和力。 三、恪守古典唯美主义 著名评论家、北大教授陈晓明曾说:“曹文轩独树一帜,他的可贵之处是敢于正面积极地肯定美、肯定善。他的写作依靠肯定性来建构儿童世界……”“美感”是曹文轩刻意追求的准则。他向来执着地努力使自己作品中的文学形象具有更丰富的审美内涵。 当大汉使团来接苏武一起返乡时,正是苏武将一颗鲜红欲滴的石子丢入桦皮筐之时。苏武不禁感叹道:“也许是老天在冥冥之中的安排吧,今天,正是十九年前我从长安出发的日子。” 苏武上路时,微雨蒙蒙。 我们一直将他送到红杉树下,看着他骑着黑马,背着牦牛毛完全脱落干净的节杖渐渐远去。也不知是微雨还是泪目,我们看他只是一个模糊的、晃动不停的影子。 ——小说《苏武牧羊》 鲜红欲滴的石子、蒙蒙微雨、红杉树、黑马、晃动不停的影子……简洁而极富色彩感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凄美的画面。颇有节制的情感描写,淡淡的伤感气息与漠北草原风光妥帖自然地糅合在一起,流淌着古典浪漫主义气息和唯美主义韵味。 曹文轩对苏武19年牧羊北海的心境进行了细致入微、真实、深刻、动人的描写,除了生存挑战,无边无际的孤独也是极大的人性考验。此外,在与卫律、阿云、李陵、匈奴王弟弟、儿子大国的诸多人物关系中,还通过诸多细节描写表现了苏武的善。 这部小说虚实结合,采用一种传奇写作手法,除了描写苏武、李陵、卫律、匈奴王等历史可考的人物,还虚构了美丽、善良的阿云。阿云爱上了苏武,与苏武一起生活,使苏武的小木屋里暖暖地洋溢着家庭的温馨。 曹文轩向来把风景看作是小说的重要元素,他用大量篇幅,浓墨重彩地描写了辽远、浩渺、壮阔、无边无际的漠北草原风光和河山之美,细腻感性中充满雄浑大气之美,彰显了曹文轩小说一贯的抒情性与唯美特征。 四、传承中华文化基因 像“苏武牧羊”这样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走向世界、拥抱世界文明的价值根。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要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苏武牧羊》成功地挖掘、阐发传统文化精髓,从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中,找出富有当代意义、具有永恒价值的文化要素和文化形式,进行当代性转化,使苏武牧羊的典故更加具有影响力和感召力。这是《苏武牧羊》最后的吟唱—— 风啸啸 雪茫茫 天北大漠苦牧羊 苦牧羊 饥无粮 天寒地冻卧光床 山高高 水长长 霜月雁鸣思故乡 思故乡 欲断肠 云顶泪眼空眺望 天苍苍 地黄黄 深夜远笳音悲凉 音悲凉 月如霜 节杖在手慨而慷 雨蒙蒙 水汤汤 十九年后返故乡 返故乡 回首望 还有阿云和儿郎 路迢迢 泪汪汪 不知何年再牧羊 再牧羊 撒渔网 异乡从此是故乡 这最后的吟唱荡气回肠,或将在一代代人的心中流传下去……曹文轩简介 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北京作协副主席,中国作协儿童文学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北京大学文学讲习所所长。出版长篇小说有《草房子》《蜻蜓眼》《青铜葵花》等;出版系列作品有“我的儿子皮卡”、“丁丁当当”等;出版绘本有《远方》《羽毛》《烟》等50余种;出版学术著作有《中国80年代文学现象研究》《第二世界——对文学艺术的哲学解释》《20世纪末中国文学现象研究》《小说门》等。170多种作品被译为英、法、德、俄、希腊、日、韩、瑞典、丹麦、西班牙、阿拉伯、波斯等文字。曾获国家图书奖、“五个一工程”奖、中国政府奖、全国儿童文学奖、宋庆龄文学奖金奖等重要奖项50余种。2016年4月获国际安徒生奖,2017年1月获影响世界杰出华人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