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文艺20250117期 第版:
精彩内容

永远的北京旋律

本报讯 7月31日,由北京市文联主办,北京曲艺家协会、北京曲艺团承办的纪念琴书泰斗关学曾先生诞辰100周年专场演出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大剧院举办。 市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陈宁,党组成员、副主席刘开阳,党组成员白靖毅,一级巡视员刚杰和北京市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邱方明等嘉宾,与现场500余名观众一起缅怀这位德艺双馨的艺术家。 专场演出上,李金斗和李建华表演了相声《山东二黄》,种玉杰、王玉兰表演了梅花大鼓《琴挑》,许娣、洪宗义、沈洋、王树才等在京艺术家以及来自济南的山东琴书表演艺术家姚忠贤、王萌也登台献艺,为现场观众以及在央视频移动网、爱奇艺、触电新闻、bilibili等平台观看直播的68万余名朋友,献上了一台精彩的曲艺节目。北京琴书、相声、梅花大鼓、山东琴书、单弦、北京曲剧、河南坠子等深受观众喜爱的曲艺形式轮番登场。纪念活动在关学曾生前演唱的歌颂北京变化的北京琴书小段《腾飞的北京》中圆满落幕。 演出结束后,关学曾先生之子关少曾发表感言,他说有五个没想到:一是有关领导都到了活动现场;二是对演员们的精彩演艺倍感欣慰;三是由于防疫要求,只能发出500张票,但观众几乎全部到位;四是观众反响强烈,每个节目演完,都爆以热烈掌声、叫好声;五是散场后被观众围堵,问什么时候再演,没看过瘾………总而言之,演出圆满成功! 关学曾,北京琴书创始人,曾任北京市文联理事,北京曲艺家协会主席、名誉主席。1951年和1952年,他两次参加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到朝鲜战场为志愿军战士演唱了由他创作的《模范战士姜士福》《尚广和抓特务》等反映志愿军战士英雄事迹的作品,鼓舞他们的士气。 关学曾与琴师吴长宝对 “单琴大鼓”进行改革,不断充实完善唱腔曲调,让节奏错落鲜明,逐渐形成了一种“说中有唱,唱中有说,说唱结合”的别致新颖的独特调式。关学曾把这改革加工后的琴书定名为“北京琴书”,从此成为北京重要的曲艺品种,深得观众喜爱。 随后,关学曾参与了北京曲艺团和北京曲剧团的组建。1961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凭着对党、对人民、对曲艺事业的无比忠诚,他全身心投入到北京琴书的创作表演中,为人民书写、为人民歌唱,走遍了大江南北,极大地发挥了曲艺文艺轻骑兵和寓教于乐的作用。 1984年,关学曾从北京曲艺团退休。1988年至2003年期间,先后担任了北京曲协主席和名誉主席。在他的带领下,曲协工作颇有生气。1996年10月开始,关先生率领京城众多艺术家,开展了“曲艺进校园”活动,开创了全国传统艺术进校园的先河。2006年8月,中国文联、中国曲协授予关学曾中国曲艺牡丹奖终身成就奖。同年9月,经市委宣传部同意,北京市文联党组研究决定授予关学曾 “北京市文联德艺双馨楷模”称号。这是对关学曾先生的艺术成就的充分肯定,也是对他艺术生涯的完美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