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副刊·美术
下一版>
<上一版
百开册页的创作思考
我曾在2008年举办 “怀古寄情”手卷专题展,展出的作品时间跨度为20年。在传统题材的创作中,对古诗意题材的表现我40年来从未间断过。此次“古诗意画百开册页展”时间跨度为13年,其间因工作忙无暇顾及,退休后的2018至2019年才完成了大部分作品。 在几十年的艺术创作中,我一直在总结归纳中国画有别于其他画种的特有基因,并不断学习国画的意境表达方式及其规律。艺术修养是如何转化到创作中的?书法与绘画二者的必然联系究竟在哪?唯道集虚的艺术境界又是如何产生的?如何在进入中国画传统法度中得之妙理?如何去打破题材的束缚,并在感悟大自然美妙的同时放弃固有的表现形式从而解放自我?上述关于探寻中国书画形而上美学规律的思考和研究始终贯穿于这套古诗意画百开册页的创作过程中。 手卷与册页是传统中国画特有的表现形式。我国古典诗词与国画的融合更在世界文学艺术史上具有独特地位,形成了诗与画不可分离的艺术体系,历代先贤巨匠们均留下了诸多古诗意画精品。我亲历了20世纪的中国画变革过程,以西方造型为基础去学习中国画、以创新为目标去试图改造中国画、为形成自己风格不断吸收外来艺术营养……等等。但在不断尝试创新的过程中,愈发觉得离中国画的传统本源渐行渐远。我用清代纸墨以册页的形式绘制这套百开古诗意画,并以古诗词为文本去研究我国历代文人“由诗入画”的意境,其初衷便是有针对性地置身于中国画漫长的历史源流中,去探索原汁原味的国画本源。 关于诗歌的选择,适合入画的名句无疑是首选。在落笔之前,深入理解其历史背景、作者的性格特点和诗词內涵也是必修课。而后结合个人经历及生活体验的积累,在构思上下功夫、在构图中找特点、弱化写生带来的影响,去强化诗的意境并突出独幅画意识。在这套古诗意画的语境中我努力打破人物山水花鸟的题材界限,按传统的中、远景表现诗的意境,追求人物与情景交融的抒情画面。强调笔墨的和谐而减弱墨白对比,以用笔为主晕染为辅来达到散淡、空寂、幽远、旷达、超逸之韵,试图呈现古意与先贤意蕴相通的会心对话,并同时映射自我心中的诗画之境。 在这套百开册页中,我强调空白的运用、虚实相生的手法、起承转合的构成、以及落款印章对于画面整体相得益彰的作用。“书卷气”乃是传统书画中特有的美学范畴,除了作品去除燥气而产生超然的静气流露纸上,也反映出书画家的个人气质以及艺术综合修养的认识。心态平和方能产生静气,独立静思方能消除杂念,坚守寂寞之道方能生境。随着不断感悟先贤们所达到的境界,我也尽力在传统技法的规矩方圆中摸索自我表现的尺度和自由度,注重虚与实、情与景、意与境的表现,把情、景、人有机结合起来,力图在画中注入中国艺术的精神之魂。 我毕生的艺术追求在于雅俗共赏,希望能让更多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能够理解并产生共鸣。我从不追求艺术上的标新立异,如果单纯在新奇上下功夫,很可能会带来感观刺激后的食之无味,正如烈酒喝多了便失去了品酒的能力,因为缺少了细品内涵的“滋味儿”。我崇尚的是平中见奇,平淡中的不平淡。中国画需要远观得体、近看有味,笔精墨妙地表现出中国意境。 退休后难能可贵地有了属于自己的创作时间,终于得以静下心来制定不同题材的构思与计划,有目地的收集素材并在生活中寻找灵感。在传统的规矩中另辟蹊径是一件苦差事,倒也是个乐在其中的挑战和修行。“古诗意画百开册页展”乃是我退休后的首次个展,也将会是我艺术生涯的一个崭新起点。
20220718
网页版阅读
FLASH阅读
20220531
20220428
20220331
2022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