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文艺20240423期 第版:
精彩内容

《山河月明》:充满烟火气的历史剧

由高希希、赵立军执导,冯绍峰、陈宝国、颖儿、何晟铭、陈奕丞、张丰毅、王姬等主演的古装历史剧《山河月明》正在北京卫视热播,该剧讲述了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朱棣从年少起就喋血沙场,历经战阵,终于成长为合格的军事统帅和成熟政治家,并成就一番伟业的故事。随着剧中的核心关键人物渐渐离场,这部剧赚足了观众的眼泪,也引起人们对明代历史的兴趣。 如果将影视剧拍摄难度按照等级划分,历史剧当属之最。场景、服饰、妆造考验创作团队“求真”的水准,非有扎实功底和考据态度不可为;更难的是,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描摹刻画,切入的角度,对于创作者而言,拼的不仅是史学知识,更是历史观念。让历史人物有鲜活人气 《山河月明》作为一部展现明“永乐盛世”诞生始末的古装历史剧,最难能可贵的地方是游刃在历史和戏剧的缝隙里,拍出了历史剧的气象精神。聚气之处,则在于拍出了“人气”。 《山河月明》人物多且有原型,对于历史人物的刻画,向来是影视剧创作的一大挑战。怎么拍?史书记载笔墨零星,为君为臣,记述的不过是一个人的侧面,放到文字、甚至纪录片中,尚能为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在影视剧中却不行。影视剧中的人,不能是挂在墙上的“朝服像”,得是有血肉的、有精气神的大活人。 《山河月明》对人物群像的呈现,兼顾了史笔内外的一体两面。史书中的朱元璋,是大明的开国皇帝,洪武之治的开创者,更是历史上勤政的皇帝之一,史书称其 “三十有一年,忧危积心,日勤不怠。”而在陈宝国的演绎下,《山河月明》中的朱元璋既有帝王的勤政果决、手腕策略,也不乏为人夫、为人父、为人兄弟的鲜活一面。这位丈夫和妻子马皇后鹣鲽情深,对儿子们严厉又宽和,“儿子只能自己揍”的“护犊子”情结令不少观众会心一笑。 《山河月明》也呈现出燕王朱棣在军营中洗练,在战事中成熟,蜕变为一代君主的成长过程。对胡惟庸一案的追根溯源过程中,朱棣展现出“仁”的一面,既考虑到胡惟庸犯下的罪行,又兼顾可能牵涉上万人的身家性命,可见其并非草莽,更不是冷血的机器。剧中同样呈现出他和徐皇后 (徐妙云)少年相识的情感历程,也一定程度上使得朱棣这一历史人物有了更多鲜活的人气。除此之外,识大体、顾大局的马皇后,武勇直率的大将徐达,进退有度的一代谋士刘基、审时度势的李善长等,不得不说王姬、张丰毅、王劲松、王庆祥等演员,无一不凭借细腻传神的二度创作,赋予其筋骨之外的饱满血肉。作为回报,观众也用极富现代色彩的语义解读赋予了这些人物精准、有趣的定位。此外,《山河月明》中的角色的服饰皆根据场景的改变而变化。与婚礼、朝堂上华丽精细的礼服不同的,还有日常生活所着的便服呈现。较之雍容华贵的礼服,便服稍显朴素“接地气”。《山河月明》以具象的场景切入展现了接地气的一幕:马皇后着对襟圆领,头仅戴一只木钗子,亲自为朱元璋下厨。这也与《明史》中记载的“帝每御膳,后皆躬自省视。平居服大练浣濯之衣,虽敝不忍易”相匹配。钗荆裙布的马皇后熟练挥着大锅铲的场景也显得愈加真实,仿佛历史重现。舞动热烈的灶火,随处可见的锅碗瓢盆,四处弥漫的烟雾,烟火气肆意的厨房一下子拉近了历史与当下的距离,“历史真实”与“人间烟火”的相融增强了该剧的观赏性。以“家事”代讲“国事” 播出至今,《山河月明》最令观众津津乐道的是剧中极具烟火气的 “朱家日常”。就像导演高希希说的,创作的初衷是希望将那些居于历史神坛上的人物,尽量地将他们拉到现实生活中来。在叙事中,这种创作手法通常被称为家国同构,而《山河月明》以“家事”代讲“国事”的艺术表现手法,也令原本可能陷入沉闷、刻板记述的历史剧增添了更多的趣味性和可看度。 在马皇后的面前,朱元璋全然没有皇帝之姿,取而代之的是一位再普通不过的丈夫:他自称“重八”,放着御膳不吃,专门跑到马皇后处就为讨一碗清粥小菜,会在马皇后过世后,对着她生前常用的针线笸箩絮絮叨叨讲着日常,这些细节不会在史书中呈现,而“帝后情谊甚笃”寥寥数语更无法对观众的泪腺产生如此直接的冲击,或许这就是影视剧的魅力所在。而褪去君臣身份,朱家的日常同样与普通人无异。朱元璋给朱棣的孩子取名,也像寻常祖父一样,甚至提前想好几代子孙的名字,寄寓着一个长辈对家族开枝散叶的美好祝愿。 《山河月明》也令观众看到,帝王之家不仅有权力纷争、兄弟阋墙,同样不乏肝胆相照、手足情深。是人,就一定会有人的情感,其次才是身份赋予的责任使命。太子朱标的病逝同样令人泪目,不仅在于为失去这样一个贤能的太子而伤心,更令观众难过的,是朱家失去了一个宽厚温和的长兄。 对于这种家庭视角是否对历史剧的宏大叙事、严肃叙事有所消解的讨论,近年来围绕历史剧创作也多有提及。说到底是“度”的把握,只要把握得当,生活流的细腻不仅不会冲淡历史剧的宏阔,还能作为一重补充,填补缝隙,令历史剧更好地对接观众。以新的观念审视过去 如何评价一部历史剧的好坏,服道化是否还原、对历史人物的塑造是否符合原型尚要放在其次的位置。历史剧不是教科书,更不是对历史机械的复刻、重现,因而历史剧的创作都遵循 “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创作准则,允许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合理的想象和创作。应当放在首位进行考量的是作品是否具有进步史观。对于当下的历史剧而言更是如此,如何能够以与时俱进的历史观念重新审视过去的历史时段,才更加考验创作者的能力和水准。 《山河月明》对明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进行了详略得当的呈现,朱棣的成长线贯穿始终,“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明代史实被搬上荧屏。以往的历史剧中,最难避免的是对皇权的歌颂和崇拜,这时候再回过头看《山河月明》的家国叙事,便可从中洞察一二高妙之处。封建社会的君权重压下,人的个体情感长期处于压制状态,先有君臣而后才是父子,享人伦之乐对于生在天家的人似乎总是遥不可及。幽深的宫闱和高高在上的龙椅成为禁锢人的枷锁,帝王之家的自困清晰无比地呈现在观众面前,令观众在共情之余自动带入对封建社会的反思和批判,以情动人胜于说教百倍。 再者,《山河月明》恢宏的战争场面是一大看点,金戈铁马、刀兵相向的场面固然震撼,而越是震撼,愈发令人反思战争对于普通百姓的灾难。连年征伐,苦的是百姓,这是荧屏外的余韵延宕。 当然,该剧进步的历史观还体现在与当下互文、古今共通的意识。譬如少年朱棣对于“包办婚姻”的抵触,无疑也映衬着当下追求自由、平等、真挚的爱情的现代情感观念;而兄友弟恭、夫妻和睦、全家老小共享天伦的朴素情感,也在千百年的传承中刻进国人的基因深处,成为人人向往、不倦追求的精神境界。《山河月明》为历史剧拓宽了表达空间,作为创作难度最大的电视剧类型,我们也期待,《山河月明》不仅是一枝独秀,而是能够以此带动创作者的创作热情、观众的观剧热情,令历史剧的创作欣欣向荣,向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