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文艺20231113期 第版:

当前位置:北京文艺2021年12月06日期 第06版:信息

坊间对话

舞蹈家畅谈

眼中的“大戏”与“好戏”

本报讯 11月20日,由北京市文联主办的文艺评论系列学术对谈活动 “坊间对话”第8期——舞蹈家眼中的 “大戏”与“好戏”以在线直播的方式顺利进行。此次对谈活动由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北京舞蹈家协会承办、北京天桥艺术中心协办。
  本次“坊间对话”邀请北京评协副主席、北京舞蹈学院副院长许锐为学术主持人,国家一级导演、中国舞协副主席王舸,国家一级演员、编舞、北京舞蹈学院青年舞团青年舞蹈家王亚彬为对谈嘉宾。活动由市文联研究部主任、北京评协秘书长赖洪波主持。腾讯、央视频、新浪、一直播4个平台同步直播,直播当日累计点击量达155万人次。
  对谈嘉宾围绕四个问题展开对话。一是交流对“大戏看北京”的思考。王舸以创作舞剧 《天路》《五星出东方》等为例,指出北京汇聚了老中青三代艺术家,包括舞蹈、戏剧在内的各个艺术门类的优秀作品层出不穷,为青年艺术家的成长创造了良好环境,推动了人才较快成长。王亚彬认为,北京拥有大量剧院和平台,让大家能欣赏到很多外国舞团的展演,对于舞蹈人才来说,这是很好的学习交流机会。许锐表示,从舞蹈角度看,北京的演出市场非常丰富,在全国排在前列。北京独特深厚的文化土壤滋养了舞蹈人才,有了这样的滋养,才有对“大戏看北京”的期待。
  二是探讨北京在舞蹈创作上的优势。王舸认为,从“大戏”到“好戏”,题材选择非常重要。选择关乎国家命运和人民生活的好的题材,是打造“大戏”“好戏”的一个基础。许锐认为,除了大制作之外,艺术作品更多要在思想和艺术上达到一个高峰,做到思想精深,制作精良、艺术精湛,才能称之为“好戏”。王亚彬认为,创作需要有一定物质基础,北京的文化扶持政策给艺术创作提供了支持。对她而言,2015年、2018年分别得到国家艺术基金和北京市文化艺术基金的资助后,才创作了舞剧 《青衣》《一梦如是》。北京既是一个孕育好作品的平台,也是一个非常好的作品展示平台。
  三是结合创作,探讨好的舞剧标准以及中国舞蹈如何树立国际影响力。王舸认为,舞剧题材的切入角度,对整个作品调性和质量都有影响。同时,中国舞者要有文化自信,在保持独特的艺术作品风格的前提下,努力产生国际影响力。许锐认为,近年来,舞蹈取得了非常大的发展,中国舞蹈呈现出了自己独特的面貌,我们要有自信让舞蹈艺术从北京走向国际。王亚彬认为,好的舞剧作品,题材要能够打动编导。她以近年来的创作举例。比如 《生长》是和国际当代舞编导家西迪·拉比·彻克奥维合作,风格上更接近当下世界舞坛当代舞,其实是在以世界语言讲述中国故事。
  四是讨论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困难。王亚彬认为,舞蹈艺术需要更多硬件上的支持。比如拥有共享剧院排练场,建立自由舞者人才库等,才能吸引和凝聚更多舞蹈类的新文艺群体。王舸认为,青年舞蹈人才需要更多发展平台,“大戏”需要更多的好演员做支撑。许锐认为,北京各方面的条件得天独厚,需要在创作、表演、人才培养等各方面一起发力,建好北京的综合的艺术生态,培育更多“好戏”。 (北京评协 研究部 供稿)